七月流火,稻浪翻金。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禾光同行”青年实践团奔赴江苏省溧水区上方村,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脉络,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解码“两山”转化的乡村样本,践行“千万工程”指引的乡村发展路径。
生态蝶变:从“垃圾满村”到“画里乡村” 不同于传统宣传式治理,上方村创新推出“垃圾分类积分制”,这一机制激活了村民生态自觉。“以前塑料袋满天飞,现在路上连个烟头都难找!”村民王大爷指着分类垃圾桶,向实践团成员讲述村庄践行“千万工程”推进“清洁革命”的故事。漫步村庄,墙体彩绘生动呈现分类知识。上访村的大变样,成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生态治理经验的鲜活注脚。
实践团调研发现,上方村全面推进“灰改黑”工程,原有水泥路面升级为柏油路,道路硬化率达100%,这正是践行“千万工程”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的生动实践。同时上方村也实现了配套设施的同步焕新:标准化卫生室定期开展健康讲座,文体活动室里老人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昆虫博物馆旁的健身广场,成为村民休闲新地标。这些成果,都是“千万工程”赋能乡村民生改善的有力体现。


图为上方村生态治理成效肖佳慧供图
产业突围: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 午后骄阳似火,上方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无人机穿梭撒肥,轰鸣声奏响科技强农的乐章。“以前四个老头人工种田,现在一台无人机管70亩地!”武洪星,这位有着多年党龄的合作社负责人,向实践团揭开村庄运用“千万工程”思路推进“种田革命”的奥秘。
实践团成员详细记录下“科技种田账本”:无人机播种精准高效,每亩种子成本降至22元;复合肥按需施用,化肥用量减少30%;秸秆全域还田,土壤肥力逐年提升。但武爷爷也道出隐忧:“机械化是厉害,可会操作的年轻人太少,合作社里60岁算‘小年轻’!”这一人才困境,也为后续深化“千万工程”实践、完善乡村产业人才支撑敲响警钟。

图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武洪星带领实践团参观农田肖佳慧供图
经验启示:探路乡村振兴新范式 上方村的实践,生动诠释“千万工程”的底层逻辑:以生态治理为基,垃圾分类、道路升级重塑乡村颜值,吸引游客、激活产业;以产业振兴为翼,机械化种植、产业链延伸提升发展质效,反哺生态保护。上方村打通了‘生态宜居’与‘产业兴旺’的转化通道,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样本,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典型案例。
调研中,“人才匮乏”成为高频词——合作社盼技术指导、文旅产业缺创意策划、智慧农业等青年力量。这一现状,清晰展现出乡村发展在人才维度面临的现实困境,也为在“千万工程”深化实践中探索人才引入路径、破解人才振兴难题提供了现实依据,凸显了“千万工程”持续推进中人才振兴命题的紧迫性。


图为实践团在上方村调研实录肖佳慧供图
通过这场跨越代际的田野对话,南农学子交出了一份圆满的“青春答卷”,其中有对土地的深情,有对振兴的思考,更有接续奋斗的决心。正如武爷爷所说:“农业得搞上去,你们年轻人,就是希望!”而这份希望,也将持续融入“千万工程”的实践浪潮,助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图为实践团同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武洪星合影肖佳慧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