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踏浪寻梦”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活动”(二)渔业养殖篇

发布时间:2025-07-12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7月11日,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踏浪寻梦・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济宁邹城市山东灵泉渔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旨在亲身感受孔孟文化与现代渔业养殖的深度融合,见证这座千年文化沃土上绽放的产业新活力。

  邹城作为孔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深厚的“仁爱”“和谐”理念正悄然滋养着当地的渔业发展。城前村依托这一文化根基,将“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融入养殖实践,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产业的特色路径。在灵泉渔业养殖基地,“不投一粒饵、不喂一颗药”的养殖准则,正是对孔孟“爱人及物”思想的生动诠释——通过“人放天养”“轮捕轮放”的生态模式,既保证了水产品的天然品质,又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敬畏与守护。

  实践团成员在负责人的带领下,详细了解了基地的创新养殖体系。城前镇采用的循环集约化养殖方式,将工厂化淡水养殖大棚与陆地循环水养殖桶相结合,通过科学技术过滤鱼类粪便和残饵、调节水质,既简化了养殖流程、规避了传统养殖的风险,又暗合了孔孟文化中“道法自然”的生态观。罗非鱼、鸭嘴鲟等特色品种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成为文化与科技共筑的“生态成果”。

  “从育苗到养殖的全链条,都能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碰撞。”实践团成员在“沉浸式体验+深度调研”中感慨道。这种将孔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转化为“以渔抑藻、以渔净水”生态实践的模式,不仅让当地渔业年产值稳步提升,更让古老文化在产业发展中焕发新生。据了解,该模式已为向近海养殖拓展提供了可借鉴的“邹城方案”,让孔孟文化的智慧之光,有望照亮更广阔的水域。

  此次实践活动中,“踏浪寻梦”团队深刻体会到:当孔孟文化的基因注入现代产业的血脉,不仅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更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找到了鲜活的传承载体。邹城的实践,正书写着文化与产业共生共荣的新篇章。

作者:山东交通学院航运学院踏浪寻梦暑期实践团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