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科创学院传统文化调研实践活动纪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增进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2025年7月5日,长江师范学院“非遗新声”学生实践团队走进重庆市涪陵区龙潭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科创赋能传统技艺,青春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秉持“调研非遗、传承非遗、创新非遗”的实践理念,通过实地考察、技艺传承等方式,在基层实践中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之路,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非遗老师讲解锣鼓
鼓坊深调研:聆听百年锣鼓的文化回响
7月5日,实践团队抵达龙潭镇八牌锣鼓传习所。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成员们近距离感受八牌锣鼓“以槌为笔、以鼓为纸”的独特魅力。通过与传承人的深入交流,团队梳理出八牌锣鼓在鼓点节奏、乐器搭配、表演形式上的三大核心特色:其节奏多源自田间劳作的韵律,乐器组合融合了客家与巴渝本土特色,表演时讲究“鼓槌翻飞如燕,节奏密如骤雨”。传承人强调:“八牌锣鼓的每一段鼓点都藏着祖辈的生活智慧,现在年轻人要学的不仅是技法,更是这份与土地相连的文化根脉。”
非遗老师教志愿者打鼓
课堂传匠心:传承人手把手带出“小鼓手”
“手腕发力要像甩鞭子,干脆利落!”传承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握住鼓槌示范。鼓槌在牛皮鼓面上起落,急促的鼓点如雨点般砸出《开山鼓》的粗犷韵律。他耐心纠正学生的握槌姿势:“拇指和食指卡住槌柄,中指要跟着节奏‘带劲儿’,就像犁地时掌舵犁耙,得有巧劲。”教学中,传承人会结合鼓点讲述背后的民俗故事——比如《庆丰鼓》是秋收后村民庆祝丰收的集体狂欢,鼓点里藏着“谷堆高过屋”的期盼。当00后学生用电子节拍器校准传统鼓点时,传统韵律与现代科技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鼓韵拓新境:传统鼓点的当代生活转译
实践团队将八牌锣鼓经典鼓点制成智能音箱曲目和手机铃声,还把典型作品的节奏改编成短视频BGM。他们收录村民的鸟鸣、溪流声,与鼓点混剪成“乡村记忆”音频,成了游子的思乡音乐。团队还做了“鼓点盲盒”,扫码能听传承人讲故事、看敲鼓视频,让老鼓文化变得可听可感。这些尝试让八牌锣鼓走进日常生活,为乡村添了新活力。
志愿者与非遗老师合影留念
“这种‘科创+非遗’的模式,让年轻人听懂了老鼓点里的文化密码,也为乡村振兴装上了可持续的‘文化引擎’。”未来,实践团队将联合当地政府开发八牌锣鼓数字研学课程,举办“非遗电子音乐节”,让更多青年通过编程、动画设计等方式参与文化创新,推动千年鼓韵在数字时代敲响新的强音,让传统非遗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脊梁”。
文字:谭镐奎 图片;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