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从红色基因到七彩产业--安徽理工大学师生探寻萧县乡村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10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从红色基因到七彩产业--安徽理工大学师生探寻萧县乡村振兴之路
  在国家“百校联百县兴千村”的行动号召下,7月3日至5日,安徽理工大学力学与光电物理学院“薪火相传”乡村振兴实践团师生奔赴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开展了一场融合红色寻访与产业调研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期间,实践团成员先后深入丁里镇蔡洼村、丁里镇郭庄村、白土镇张村等地,实地走访了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郭庄知青园、王寨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等红色文化基地,详细调研了芦笋生产基地、葡堤原乡、广顺白羊养殖合作社等七彩产业园区。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与亲身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实践团感悟红色精神赓续,探索萧县振兴路径,以青春活力赋能乡村振兴。
  红色基因传承凝聚振兴动能
  位于蔡洼村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保存着淮海战役总前委唯一一次全体会议旧址。这里不仅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与4A级景区,也是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等,全年累计接待人次超50万。在5000平方米的“聚力广场”上,五位总前委3.5米高的雕塑巍然矗立,指挥若定的神韵穿越时空。实践团在参观旧址的过程中,通过珍贵文物、全景影像,重温“小推车推出胜利”的人民战争史诗。
            
   图为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秦劲供图
  丁里镇郭庄村的知青园是以知青文化为主题的文物保护单位。在保留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供销社、合作社、大食堂、知青宿舍等历史建筑群的基础上,经过系统性的改造,新增萧艾工坊、知青馆等景点。丁里镇团委书记杨逍告诉实践团,目前,园区正通过年俗文化节、伏羊文化节等活动与蔡洼红色景区形成联动效应,打造丁里镇农文旅融合发展。
  在王寨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刘敏站长带领下,实践团有幸拜访到了94岁抗美援朝老兵郭吉宣。1951年入朝作战的他,曾在沙里院车站冒死抢运物资。“炸弹埋住我时,以为要光荣了……”讲述被战友从弹坑救出的经历,老人泪光闪烁。停战后,郭老继续驻防朝鲜东海岸挖进行军事训练和建造防空设施,于1956年离开朝鲜回国,1958年复原回乡。刘敏站长说到,“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有更多的获得感、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从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到生活冷暖的“细微之处”,王寨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用实打实的行动为退役军人撑起一片晴空。
 
 图为实践团拜访抗战老兵郭吉宣。安哲供图
  走访红色旧址,聆听老兵故事,实践团师生们都深切地感受到,这份流淌在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就像一股永不枯竭的源泉,在萧县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始终奔涌向前。
  七彩农业发展开启致富大门
  在蔡洼村芦笋生产基地,种植户陈云振的20亩大棚内,芦笋长势喜人。“以前在外打工,如今在家种笋,收入翻了番!”五年前,在扶贫政策支持下,陈云振返乡创业种芦笋,收入实现翻番,如今正计划扩大规模。实践团成员走进近40℃的大棚学习采摘,汗水浸湿衣衫,而品尝到鲜嫩芦笋时,大家也体会到这“绿金条”背后的不易。如今,当地政府引入深加工企业,将芦笋根制成茶饮、罐头,延伸了产业链。联合电商、打通销路,小芦笋还能撬动更大市场!”陈云振说道。
  白土镇团委书记梁婷婷带领实践团来到张村的“葡堤原乡”园区。过去,张村资源匮乏、土地贫瘠,曾是全县典型的贫困村。如今,通过“填土改地”的方式改良土壤,已经发展出400亩葡萄园。在“一亩6棵树”的高效种植模式下,“阳光玫瑰”等20余个品种晶莹挂枝。依托葡萄种植,“葡堤原乡”进一步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园区—萌宠乐园、葡萄长廊、四季采摘节等每年都会吸引15万人次的游客。
  
图为葡堤原乡种植的夏黑葡萄。安哲供图
  在广顺白羊养殖合作社,实践团队与养殖户赵广菊女士深入交谈。从买羔亏损到“自繁自养”,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和了解羊的习性,如今,羔羊成活率已达95%以上,并带动周边村民形成“粉碎秸秆+山地放牧”的特色养殖模式。萧县白山羊因肉质鲜嫩、祛湿温补成市场宠儿,当传统伏羊节更吸引了八方食客,“政策扶持+拓宽销路,特色产业定能更强!”赵广菊的话语里是满满的自豪感。
  从芦笋大棚里的增收希望,到葡萄园区中的农旅融合新篇,再到白羊养殖场里的致富信心,萧县大地上蓬勃生长的特色产业,既延续着乡土的生机,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
  青春智慧赋能乡村振兴活力
  在丁里镇镇政府,实践团与丁里镇镇政府工作人员开展了一次深度的调研座谈会。实践团队成员向丁里镇团委书记杨逍等汇报了调研成果,指出从淮海战役到知青下乡,再到“七彩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这是萧县实现“站起来、富起来”的过程,但当前发展两个方面相互独立,若能实现深度融合,或将形成独特的振兴优势。杨逍对实践团队的想法表示肯定,并向实践团队描绘了萧县及丁里镇未来发展的蓝图,也坦言当前发展中仍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亟待汇聚更多力量持续攻坚克难。
  
图为实践团与丁里镇政府工作人员合影。秦劲供图
  安徽理工大学“薪火相传”乡村振兴实践团的萧县之行,既是一次红色基因的溯源之旅,也是一场青春智慧与乡村实践的深度对话。未来,安徽理工大学学子将继续扎根乡土,用专业所长激活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为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卓壮   吴妍 )
  
作者:卓壮,吴妍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百千万工程丨寻踪仙岩承初心,智助文旅焕新颜——广州商学院赤梦突击队探寻天仙岩
  • “泥彩绘梨园,非遗绽新辉”志愿服务活动
  • 从红色基因到七彩产业--安徽理工大学师生探寻萧县乡村振兴之路
  • 青春携手育童心,科创探源砺初心
  • 青春携手育童心,科创探源砺初心
  • 为守护儿童心理健康、学习绵阳创新精神,从人文与科技方面展望未来,川北医学院“科韵绵州·乡约未来”医学影像学院赴绵阳国情研习先锋
  • 07-10
  • 【三下乡】科创下乡觅锣鼓风华,青春执笔绘鼓点新章——长江科创学院传统文化调研实践活动纪实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