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科技创新与传统手工艺深度融合,2025年7月,长江师范学院组织“非遗新声”学生实践团队赴重庆市涪陵区龙潭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科创赋能锣鼓文化,青春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通过实地调研、技艺传承、数字技术应用等形式,在基层实践中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非遗老师给志愿者讲课
锣鼓坊深调研:触摸千年锣鼓的文化肌理
7月5日,学生实践团队首站抵达龙潭镇锣鼓基地教学楼,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志愿者们参观了锣鼓工坊,深入了解客家锣鼓“以槌为笔、以鼓为纸”的工艺特色。通过与传承人的交流,团队梳理出客家锣鼓在鼓面纹样、鼓身材质、敲击技法上的三大核心特征,并记录下传统锣鼓的制作工艺细节。传承人指出:“传统锣鼓纹样多取材于客家节庆故事,年轻一代对纹样内涵的理解,既要保留对祖先智慧与文化传承的敬畏,又要赋予其贴合当代生活的新诠释。”团队注意到,传统锣鼓以椿木为鼓身,牛皮蒙鼓面,鼓面纹样多为“龙凤呈祥”“五谷丰登”等吉祥图案,敲击时通过鼓槌力度与落点的变化,能产生十余种不同音色。
课堂传匠心: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出“小鼓手”
传承人蹲在学生身旁,用沾着鼓屑的手指轻叩鼓面示范握槌姿势,鼓槌在鼓面上起落间,清脆的鼓点逐渐勾勒出一段客家节庆的节奏韵律。传承人教导学生:“拇指和食指要捏住鼓槌三分之一处,敲击时手腕得稳当,就像用筷子夹豆子,力道要匀。”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感受着鼓点间距的控制,如“像踩着田埂播种,一步一叩都有讲究”。在教学过程中,传承人会结合锣鼓节奏讲述背后的客家民俗故事,强调传统锣鼓中蕴含的文化寓意,如“三通鼓响”象征开市纳福等。她还设置“家庭鼓点卡”“非遗节奏设计作业”等,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推动文化传承从校园向家庭延伸。当学生们用现代音乐软件记录传统鼓点时,传统节奏与数字声波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志愿者向老师请教
鼓韵拓新境:传统鼓点的当代生活转译
非遗传承老师轻叩鼓面,声音浑厚悠长:“从前锣鼓手艺传男不传女,现在只要娃娃肯学,拿得动鼓槌,我这把老骨头就乐意教!”为让锣鼓非遗扎根乡土,当地文旅局联合中小学开设 “客家锣鼓传承培训班”,从龙潭镇各学校选拔出对鼓乐感兴趣的学生,组成 “青苗鼓队”,由当地非遗传承人授课。未来,实践团队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通过开发非遗研学课程、举办数字锣鼓设计大赛等形式,推动更多青年学子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彰显科创担当,让千年锣鼓在数字时代绽放新的华彩。
非遗老师与志愿者合影留念
文字:谭婧雅 图片: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