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前往泉州德化县戴云山生态博物馆开启一场深度研学之旅。此趟研学旨在深入了解德化“母亲山”戴云山的生态建设成果、保护现状及其蕴含的绿色发展智慧,结合德化当地陶瓷文化的创新形态探寻,为专业学习注入新动能。
戴云山山脉作为福建两大山脉之一,素有“闽中屋脊”之称。戴云山生态博物馆分为“三山解读、植被群落、动物资源”等八大主题展区,综合展示了戴云山的生态特色、地貌景观、资源特色等内容。

图为实践队探讨戴云山的范围 (林海燕 供图)
在“植被群落”区,实践队近距离观察了南方红豆杉、钟萼木等重点保护植物的叶与种子标本,并结合植物病理学等专业知识,就珍稀植物的保育价值、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以及潜在的病虫害风险与防治策略展开了热烈讨论,强化了对生态保护紧迫性的理解。

图为实践队在近距离观察标本 (黄丹枫 供图)
进入“动物资源”区,实践队立刻被一面蝴蝶与蛾的标本展板吸引。队员们结合扎实的昆虫分类学知识,兴致盎然地辨识、讨论蝴蝶与蛾类的分布特点、物种鉴定特征及其生态位。其中,金斑喙凤蝶备受关注。金斑喙凤蝶被誉为昆虫界的“大熊猫”,有“梦幻蝴蝶”“蝶中皇后”和“世界动物活化石”之美誉,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其较为稳定的栖息繁衍地之一。馆内展示了精美的金斑喙凤蝶主题德化白瓷艺术品,令队员们惊叹不已。该作品匠心独运,精准捕捉并呈现了蝴蝶的触角弧度、翅膀纹路等细节,诠释了德化“中国白”对“自然之美”的再现,展示了德化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陶瓷艺术的创新实践,将昆虫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传播提升到了新高度。

图为实践队在观看并讨论蝴蝶与蛾类的物种鉴定特征 (苏永康 供图)
图为金斑喙凤蝶主题德化白瓷艺术品 (黄丹枫 供图)
此次研学是实践队结合专业知识探寻陶瓷文化的重要环节。通过此次研学,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地方特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实践队队员表示,金斑喙凤蝶在陶瓷上的艺术新生,启发实践队思考植保人如何在新时代利用新载体、新方式讲好生态故事、助力绿色发展。(通讯员 龙晶)

图为实践队在戴云山生态博物馆前的合影 (苏永康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