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运动热情,让大学生体质强起来
日前,河北省教育厅出台《全面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要求自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学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并将体育课程延伸至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
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虽逐年提升,但优秀率长期偏低,近视率、肥胖率居高不下,拉不起引体向上的“脆皮青年”不在少数,50米跑、立定跳远等多个指标甚至不如中学生。这背后与他们高中阶段缺乏运动和进入大学后未养成运动习惯相关。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既关乎个人成长、社会和谐,还与民族未来发展息息相关,他们的健康体魄与专业学识同等重要。
让大学生体质强起来,需要引导大学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措施》既有学时的要求,又强调素质锻炼的考核权重,意在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各地高校也纷纷推出各项举措:云南大学出台“最严体育校规”,毕业证与体测成绩挂钩;南方科技大学连续5年举办减重比赛;南京邮电大学则综合每日早操成绩、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为达到优秀的学生发放“健康奖学金”……这既有助于增强大学生体质,也提升了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锻炼意志力。
点燃运动热情,让大学生体质强起来,更深层次来看,需要学生和高校实现从“被动体育”向“主动体育”的转变。
首先是价值认知的重构。我们需要打破“体育等于身体锻炼”的狭隘观念,认识到体育更是一种人格教育。在个人项目中培养坚韧与自律,在团队运动中学会合作与尊重,在比赛中体验胜利与失败,这些品质的塑造,远比跑多快、跳多远更为根本。“无体育,不清华”,百余年来,清华大学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体育育人理念,已经成为办学特色之一。
其次是校园体育生态的构建。教学楼下的自重训练架、图书馆旁的太极推手桩、宿舍屋顶改造的运动空间,越来越多便捷的运动设施让体育锻炼触手可及。而一所重视体育的大学,不应只有设施齐全的体育馆,更应有蓬勃发展的社团文化、院系联赛、自主体育活动。而点燃大学生的运动热情,高校应扮演好“服务者”角色,构建多元化的体育项目体系,提供专业科学的运动指导,营造充满活力的校园体育文化——当体育成为校园社交的重要场景,成为学生自发组织的日常活动,大学生的运动热情才能真正被点燃。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人才是高校秉持的宗旨。点燃运动热情,让大学生体质强起来,我们更需要建立一种能够认可进步、鼓励参与、表彰体育精神的多元评价体系:当体育锻炼从考核真正转化为价值认同,从需要“痛苦坚持”到升华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个在跑道上坚持到最后的最后一名,与打破纪录的第一名,同样值得尊重和鼓励。
校园生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