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值此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8月19日,界首市中医院以“德馨于行技精于勤”为主题,举办医师节知识竞赛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弘扬医者仁心、锤炼专业本领,通过以赛促学、以学促行的方式,全面检验医师队伍的理论素养与临床实践能力,展现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风采。
比赛现场礼堂的灯光如手术无影灯般倾泻,空气里浮动着消毒水与青春亢奋混合的奇异味道。我们——一群白大褂下藏着忐忑与莽撞的实习医生,被安置在选手席上,像一排尚未被临床完全驯化的青涩标本。周遭是鬓角微霜的带教老师、各科室的擎天巨擘,他们的目光扫过,我们便不自觉挺直了被病历压垮的脊梁。这不是考场,是战场,一场为庆祝医师节而设的知识竞赛,即将用温柔的残酷,丈量我们与“医生”二字的距离。
抢答器的猩红按钮,成了我掌心一团无处安放的火焰。主持人念出“哪些情况需要进行疑难病例讨论?”,我脑中闪过上次病例讨论时的情景,主任当时沉稳的讲解言犹在耳。手指比思考更快地按下,嘀声脆响,全场目光聚焦。我张开口,理论条文在舌头上僵成一块顽石,那个清晰的临床影像却找不到转化为精准学术语言的通道。脸颊瞬间烧灼,幸得身旁队友救场,用流利的阐述覆盖了我的嗫嚅。
比赛进入白热化,比分交替上升,空气里弥漫着无声的硝烟。又是一道关键题,“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中需要抢救的情况有哪些?主持人话音刚落,几道黑影便同时扑向抢答器。然而,只听‘嘀’的一声,对手组台前的指示灯已率先亮起。我们慢了半拍的手指尴尬地停在按钮上方,队友猛地攥紧了拳头,最终却只能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
高潮在风险题环节兀自降临。我们押上全部积分,选择那道标注三道棘刺符号的“终极难题”。题目展开,是一段残缺的医嘱记录和两张快速翻拍的影像截图——一例极其罕见的药物诱发脑病。
时间凝固。小组三人头抵着头,呼吸交错,如会诊般紧迫。我贡献了神经内科轮转时模糊的印象;另一位队友敏锐抓取了影像中一个极易忽略的微小信号差异;队长则飞速整合,串联起药理学与病理学的线索。在那摒除一切杂音的三分钟里,我仿佛听见了思维碰撞的铮鸣,宛如手术室里器械清脆的交接。我们拼出了答案。
没有完全正确。但评委老师眼里激赏的光,比满分更灼目。他站起身,细致补全了我们推理链条上缺失的最后一环,然后说:“完美的答案来自教科书,但卓越的诊断永远来自团队。欢迎来到临床的核心。”
掌声如潮水般涌来。我们未夺得冠军,但手捧“最佳风采”的奖状,却觉重逾千钧。步入夜色,城市的霓虹温柔地舔舐着身上的白衣。我回头望去,医院大楼星火点点,每一盏灯下,或许都正上演着悲欢生死。
那一刻我忽然明了,这场竞赛从未真正考验知识。它是一场精心布置的“临床前预演”,一次对职业灵魂的叩问。它让我触碰医学的温度——那温度不在书本铅字里,而在队友碰撞的肩膊、导师犀利的诘问、以及将破碎线索缝合为完整诊断的思维狂。
我攥紧手掌,仿佛仍能感知抢答器上那团火焰的余温。它未曾熄灭,它已遁入血脉,成为照亮未来无数寒夜的第一簇星火。竞赛终会落幕,而我们穿越迷雾、奔赴生命真相的竞技,才刚刚在无影灯下,庄严地展开永序的序幕。
校园生活推荐
-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 8.19日医师节,身为医学专业实习生,在实习医院参加知识竞赛,与临床医生共同比拼。通过比赛,深有感触,感到临床工作不仅需要
- 2025-08-19
- 防骗“避坑术”:大学生速学版
- 面对校园里可能出现的诈骗陷阱,这篇文章为大学生送上实用防骗“速学招”。
文中用直白易懂的方式,教大家给心眼加“防护网
- 2025-08-19
- 大学生的“早C晚A”
- 当代大学生的“早C晚A”早已跳出美妆圈定义。“C”是清晨让人眷恋的comfortable被窝,“A”是睡前必设的alarm clock,成了“早
- 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