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应是青春绽放的舞台,但如今,“内卷”“躺平”成了许多大学生的日常关键词。明明已经很努力,却还是焦虑不安;明明想休息,却不敢停下脚步。这种卷不动了的状态,正是隐性焦虑的典型表现。隐性焦虑不像考试挂科、失恋那样明显,它往往悄无声息地渗透进生活。如果你出现持续性疲惫,即使睡够8小时仍觉得累,对曾经喜欢的事情提不起兴趣;有过度比较心理,看到同学实习、比赛、考证就觉得自己落后,刷朋友圈会莫名心慌,总觉得别人过得更好;存在虚假忙碌感,每天都很忙却说不出具体成就,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比如熬夜复习效率却很低;还有身体预警信号,如失眠、脱发、肠胃问题频发,免疫力下降、小病不断等情况,且符合其中2-3条,可能已经陷入隐性焦虑的漩涡。
我们会卷不动,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期待的绑架让优秀的标准被单一化,高绩点、多名企实习、保研名校等成了衡量标准,再加上家庭的期望、同龄人的比较,让人不敢停下脚步。自我价值感的迷失也让很多人把成绩、offer 当作唯一的价值证明,一旦达不到目标,就全盘否定自己。此外,信息过载带来的压迫感也不容忽视,社交媒体放大幸存者偏差,让人觉得“全世界都在成功”,而考研、考公、就业等海量选择反而让人更加焦虑。那么,该如何应对,从卷不动到可持续努力呢?
首先要重新定义成功,区分目标和欲望,目标是你真正想要的,比如学好一门技能,而欲望是社会灌输的,比如必须进大厂;同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要知道除了成绩,你的健康、人际关系、兴趣爱好同样重要。其次要学会战略性休息,每天留出空白时间,哪怕只是发呆、散步、听音乐;实践番茄工作法,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让大脑高效运转。再者要切断焦虑源,精简信息输入,少刷朋友圈、小红书里的励志帖,取关让你焦虑的公众号或博主;建立焦虑日记,写下具体焦虑的事情,区分哪些能控制、哪些不能。另外,要找回身体的主导权,运动是最好的抗焦虑药,每周3次有氧运动,如跑步、跳舞、游泳;焦虑时尝试呼吸法,即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以此缓解紧张。最后,要寻求支持系统,和信任的人聊聊,朋友、家人、心理咨询师都可以;加入反焦虑社群,和同样想摆脱内卷的人互相鼓励。
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不是决定成败的唯一战场。真正的成长,不是比别人跑得快,而是找到自己的节奏。如果你今天觉得卷不动了,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如果抛开外界期待,我会如何生活?记住:允许自己休息,不是懈怠,而是为了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