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于军人的付出——读《为什么是中国》有感曾几何时,国已不国,民不聊生。如今新中国成立不足百年韶光,民安物阜,举世瞩目。金一南教授以言简意赅的文字言尽人心、党性,阐透战局、危局,指明大势、未来,以犀利的笔锋引出世界的疑问:“开智慧先河,启文明源典的四大古国,独留其一,为什么是中国?硝烟四起,偌大世界独留一片净土,为什么是中国?强国制裁,诸国围猎,为什么中国经济仍能扶摇直上?
金一南教授有言:马革裹尸是军人最高的付出,但不是军人最大的奉献。言及近代的屈辱,必提清朝的腐败怯弱,“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让四万万中国人屈辱不已。历史不记过程,只记结果,清廷也曾不怯战,亦有不惜死的武臣。自道光始,清廷曾四次宣而战之,人人唾弃的慈禧也曾向诸国宣战,言明:“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清廷军官亦有邓世昌、左宝贵等以身殉国者,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射程之内,掷地有声的宣战之言,在大炮的逼迫下终成了人人唾弃的媚语;军人最大的贡献始终是胜利而非牺牲,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李秉衡受命抗击侵略,未见敌寇、留下“天下事从此不问罪臣”,自杀而去,全军不战而溃,临阵脱战实乃不忠,以死脱罪实乃懦弱。从豪言到媚语,是刀兵之罪?追本溯源,是蒙昧无知所致,是将领无能所致,是历史滚滚车轮的催促。经历了血洒江河热土,我们站起来了,却有人因时代承平而自溺歌舞,但总有人为胜利奔波忙碌,粟裕将军做到了一辈子只用军人的眼光审视、分析、判断眼前这个世界,即使在文革期间,粟裕将军为胜利依旧直言不讳。毛泽东在染病时,仍盛赞:“将来打仗,我还用粟裕。”毛主席深知谁有宁折不弯的血性,谁可凯旋而归。正是粟裕、蔡铁根、王三新、黄玉章等人留下的由灵魂和血性浇筑成的人格,让我们这个时代仍旧英雄辈出,锻造出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召之即来,战之即胜的人民军队,让我们能够不惧周边的争端、不畏彼岸的威胁,守候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