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苏州追梦
近日陪同好友一同来到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事发地”,姑苏城—苏州。在乘坐苏州的地铁时,我同大多数人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低头族。我喜欢刷着无声的短视频,就想看着默剧,因为带着蓝牙耳机总是觉得戴久了耳朵会痛,还担心一不小心丢了,免得心疼。不知今天怎么的,总感觉视频刷的索然无味,更不用说仅凭字幕肆意想象的“默剧”。突然想起了许久未曾打开的“微信读书”,我试着打开这个远古小程序,像是参观一样领略自己过去的读书风格。打开书架,赫然排名第一的就是王小波先生的《沉默的大多数》,心中不禁一颤。好吧,那就读书吧,穿插以往的思绪,勾起如今难得的思考。
“沉默的大多数”,这五个字,简洁而富有力量,它描绘的是那些在人群中不轻易发声,却以独特的方式存在着的个体。他们或许是因为性格内向,或许是对世事有着更为深邃的理解而选择缄默,又或许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以更加有力的声音表达自己。沉默,并非无声,而是一种深沉的力量,它蕴含着对世界的观察、思考与判断,是对自我边界的坚守,也是对复杂环境的一种智慧应对。
在王小波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社会图景:一方面,是信息的爆炸与交流的便捷,人们似乎从未如此接近;另一方面,却是心灵的隔阂与理解的缺失,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地行走。这种孤独,并非物理上的隔绝,而是精神上的难以共鸣。沉默的大多数,或许正是这种孤独感的集中体现。他们选择沉默,是因为在喧嚣中找不到真正的对话者,也害怕自己的声音被淹没在无尽的嘈杂之中。
沉默,往往与自由紧密相连。在王小波看来,真正的自由不仅仅是言说的自由,更是思想的自由、选择的自由。而沉默,有时候正是为了守护这份自由,避免无谓的争执与冲突,让心灵得以在纷扰中保持一份清醒与独立。然而,沉默并不意味着逃避责任。相反,它要求我们在沉默中更加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立场与价值观,勇于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为正义发声,为真理辩护。这种沉默中的力量,是对自由与责任双重考量的结果,也是成熟与担当的体现。
阅读《沉默的大多数》,让我更加意识到倾听内心声音的重要性。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我们往往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忘记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沉默,正是给予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在静谧中与自己对话,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明确自己的追求与信仰。只有当我们真正倾听并尊重内心的声音时,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活出真实的自我。
“东方之门站到了...”刚看到第四章,好友提醒我到站了,他兴奋的跟我介绍起苏州的地标—东方之门。出站抬头可见的宏伟建筑,和随处可见打卡的年轻人、亲友团等。我听着朋友的介绍和拍照的邀请,也顺带听到了别人各种谈笑。我点头应允着,听从朋友的意见,摆着他所指导的pose ,和周围人不约而同。在这里,我的话很少,打过卡简单逛了逛便走了,我发现此刻我好像变得“沉默”了,但这种沉默丝毫不影响大家的欢乐。我知道我同大家一样,我也是欢乐家庭的一员,我来此也是为了看看以往的梦,至于追不追到这种梦,我想会在“沉默”中知晓。
作者:廖华超 来源:安徽中医药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苏州追梦
- 近日陪同还有来到苏州参加苏州大学的预推免考试,过程非常愉悦健谈。偶然坐地铁时想起微信读书,赫然看见书架中王小波先生的《沉默的大
- 08-22
- 忆国之耻辱,筑国之未来
- 作为一名拥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勇于担当的现代青年,我们应当把握机遇,积极探索未来,牢记历史,为国争光
- 07-18
- 传承红色基因,点亮时代之光
- 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作为当代大学生需要牢记使命,不忘本。
- 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