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破除消极心理,激活课堂互动

    发布时间:2025-10-14 阅读:
    来源:曾鸿燕/常州工学院
  当前,众多高校学子在课堂互动上呈现出消极态度:缄默不语、沉浸手机、避开教师视线。这一现象已逐渐成为课堂的普遍景致。探究其根源,不仅关乎个人性格与学习态度,更映射出深层次的心理和教育体制的困境。   首先,个人性格在课堂互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开朗者积极发言,为课堂注入活力;内敛者深思熟虑,贡献独到见解;自信者勇于质疑,促进讨论深入;而敏感者往往因外界评价而趋于沉默。性格的多样性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方式和互动成效。   其次,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主动表达的能力和勇气。升入大学,面对自由讨论的环境,很多学生因恐惧犯错而宁愿保持沉默。同时,一部分学生承受着“内卷”压力,将课堂看作竞技场,担忧发言会暴露自己的短板,影响成绩排名,因此选择“安全”的沉默。此外,若课程内容乏味、教学方法单一,也会导致学生丧失参与的兴趣。如果教师只是单方面的传授,而不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激励,学生自然难以激发互动的热情。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心理安全感的缺失。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既渴望得到认可,又恐惧遭受否定。当课堂氛围缺乏包容和尊重时,学生很容易陷入“沉默是金”的自我防护状态。   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教师需营造一个鼓励性的课堂氛围,注重过程评价,避免一言堂的局面;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表达能力培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自身也应更新观念,认识到互动是思维碰撞和成长的重要机会。   只有打破心理壁垒,重塑课堂信任,才能让大学生真正“抬头挺胸、畅所欲言”,在互动的过程中深化知识吸收和思维提升。
大学生心理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网站简介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