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比较陷阱”:我在校园里找回自己的节奏
上周刷朋友圈时,看到同专业的同学晒出竞赛获奖证书,紧接着又刷到室友分享的实习offer,再低头看看自己刚改到第三版还没通过的课程论文,突然就像被按下了“焦虑开关”——为什么大家都在往前跑,只有我还在原地打转?
这种“被落下”的感觉,其实已经困扰我很久了。早八课上,看到前排同学飞快记下的笔记,我会悄悄加快写字速度,哪怕有些内容还没听懂;社团招新季,听说有人同时加入了三个“高含金量”社团,我也跟着报了名,结果每周赶活动赶到分身乏术;就连周末在图书馆,只要看到身边人在刷考研真题,我就会放下专业书,也跟风打开考研APP,可盯着屏幕半天,一个知识点都没看进去。
真正让我“醒过来”的,是一次和辅导员的聊天。我抱着“自己太没用”的想法找她倾诉,她却没急着安慰我,而是问:“你知道那个获奖的同学,为了比赛准备了多久吗?”后来我才了解到,那位同学从大一下学期就开始跟着老师做项目,周末几乎都泡在实验室;而拿到实习offer的室友,寒假每天泡在自习室练英语、改简历,还提前刷了几十套面试题。原来那些我以为的“轻松领先”,背后都是别人看不见的努力,而我只看到了结果,却忘了自己的节奏。
从那以后,我开始试着“把目光拉回自己身上”。不再盲目跟着别人报社团,而是只留在了自己真正喜欢的读书社,每周和大家一起读一本书、聊一次天,不用赶进度,反而能静下心来感受文字的力量;上课的时候,不再纠结笔记写得有没有别人全,而是专注听老师讲课,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记下来,课后再慢慢整理;写论文时,也不再因为别人交得早而焦虑,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查资料、列提纲,哪怕多改几遍,也一定要把内容打磨好。
慢慢的,我发现生活变得轻松多了。当我不再盯着别人的进度时,反而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读书社的分享会上,我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了;专业课的随堂测试,我的成绩比上次提高了10分;那篇改了好几遍的论文,最后还被老师当成了范文。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就像校园里的树,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结果,没有谁比谁更好,只有“适合自己”才最重要。
现在再刷朋友圈,看到别人的成就,我会真心地为他们点赞,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我终于明白,大学不是一场“比谁跑得快”的比赛,而是一段属于自己的旅程。不用着急,不用焦虑,只要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往前走,就一定能看到属于自己的风景。
大学生心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