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
苏轼曾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一座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同样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不同,立场不同,也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嫦娥奔月》的故事自产生以后,就流传出不同的版本,在作家之间如此,在画家之间也同样如此,赏析历代不同的《嫦娥奔月图》,不仅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以及历史背景,同时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关于《嫦娥奔月》的像石,像石中,一女子人首蛇身,面部表情兴奋欢快,面向月轮作飞升状,周围有众星云气妆点缭绕。画的左边有一圆月,月内有蟾蜍。这幅图也正巧应合了南阳人张衡《灵宪》中“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这幅作品不仅仅表现了古人对宇宙的探求与好奇,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汉画像石刻是那个时代典型的文化特征,这副像石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构图上相较于春秋晚期也有了极大的进步,更是注意到比例透视关系,这标志着人物画发展的新水平,也从而展现了汉代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盛载了汉代文化,历史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还有一副较著名的《嫦娥奔月图》是明代书法家唐寅所画。这是一幅富有哲理意味的作品,图中,嫦娥在月宫之中,金桂芳香,明月皎洁,但神情却无比的落寞。原来这幅画暗喻了唐伯虎的遭遇,他曾摘得桂冠,成为南京解元,却因"科场舞弊案"而遭贬,一度失去了前程。唐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却被官僚黑暗势力所压迫,壮志难酬。因此这幅画通过描绘嫦娥郁郁寡欢的形象,以此来表达作者的忧愁与无奈。唐寅作为明代的著名画家,他吸取李成、范宽等诸家之长,最后形成结构严谨,风骨奇峭,笔法秀逸,意境空灵的独特风格。而唐寅绘画中的题诗和情感,也紧扣画的主题和意境,以阐发或充实画面的内涵思想。例如此画中的唐寅题诗“月中玉兔捣灵丹,却被神娥窃一丸。从此凡胎变仙骨,天风桂子跨青鸾。”玉兔捣丸,嫦娥窃丹,都暗含了作者摘得桂冠后,横遭“科场舞弊案”贬的不得志之意。这些也都反应了明代画坛的风格变化。
而到了现代,对比现代画家华三川与刘旦宅的《嫦娥奔月》图,虽然两者之间的画风不同,但都有共同的特点,则不再似前人一样追求人物的绮丽与鲜艳,而是崇尚用寥寥数笔来刻画人物形象,有一种超然脱俗的凝重之感和优雅飘逸的灵动之气,更能衬托出嫦娥的高洁之感,这也正反映了嫦娥在现代人心中的形象,表达了现代社会人们对宁静淡雅的生活的追求与享受,对美的事物的赞美与欣赏。
综上所述,无论是《嫦娥奔月》的故事还是绘画作品,“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作者都有属于自己的见解,但与此同时,不同时代的人,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思想与社会背景,都对后世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黄雯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春意挂上树梢
- 春天本是美好的季节,然而有些人的生命却永远走不出命运中的冬天......
- 07-08
- 边塞风情
- 天山山脉里大大小小的溪涧消瘦了些,裹挟着山巅,万载不化的霜凉穿行在连绵的针叶林间,把凛冬迫临的讯息传送到荒远茫昧的每一隅。
-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