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困境下的道德追问——观《罗生门》有感
读《罗生门》的时候,我正坐在图书馆靠窗的位置。窗外是盛夏白花花的阳光,里头是冷气充足的安静。合上书页,那种沉甸甸的、黏稠的灰暗感却挥之不去。
这本书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温情脉脉的社会表皮,让我们直视其下人性赤裸而颤栗的真相。那个在风雨飘摇的罗生门下,于死尸堆中挣扎求生的家将,他的犹豫、恐惧与最终的“恶”的选择,仿佛一则穿越时空的寓言,精准地映照着我们当下在现实压力下的精神困境。
我们所处的时代,虽无战乱与饥馑的极端环境,却也是一个充满无形“罗生门”的竞技场。一个个又何尝不是那个家将?怀揣着纯粹的理想步入校园,却很快发现,这里并非是无尘象牙塔。奖学金的竞争、保研名额的角逐、实习岗位的厮杀……每一个关口都可能成为考验人性的“罗生门”。我们是否曾为了一个光鲜的履历,而夸大其词甚至窃取他人的成果?是否曾在小组合作中,为了自保而默许不公,或将责任推诿于人?当“生存”的合理性(无论是学业生存还是未来职业生存)与内心的道德律令相冲突时,我们是否也会像家将一样,在短暂的挣扎后,为自己寻得一个“不作恶便无法生存”的借口,然后毅然将“恶”正当化?
芥川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并未止步于揭示人性的脆弱,更在于揭示了这种“合理化”过程的可怕。那个老妇拔取死人头发的行为,在家将眼中是“恶”,但他随即用“为了生存,大家都是如此”的逻辑,为自己抢劫老妇的“恶”行找到了支点。这层层递进的“恶”的传染,揭示了道德在极端利己主义面前的坍塌。这警示着我们,在面临压力与诱惑时,最危险的或许不是一时的错误,而是那种能够自圆其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逻辑。它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从道德的捍卫者滑向其对立面,并心安理得。
散文随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