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的中医
大自然中的中医
摘 要:本文以大自然为背景,在第一点中医——自然之道中分别从中医本于自然,中医类与自然,中医法于自然三个方面大致概述了大自然中中医的体现,在第二点中以二十四节气为例,详细讲述大自然中的中医。
关键词:自然 中医 二十四节气
一、中医——自然之道
自然,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上观天象,下察地理,地球的一分一毫中,尽显自然智慧。中医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人源于自然,活于自然,更法于自然。“天人合一”观在中医理论中贯穿始终,由此可见,中医学是在大自然中产生与发展的。笔者将从中医本于自然,中医类与自然,中医法于自然三个方面对此观点进行阐述。
1.中医本于自然
本,根本,本源。本最初的意思为树根。中医本于自然,自然就是中医的根,是自然滋养着中医这棵大树生根,发芽,生长,繁茂。
1.1中医理论源于自然
中国古代哲学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医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大部分都呈现以下规律和步骤。在人们观察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们抽象出了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哲学理论来更好地阐释自然规律。在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古人又形成了自然生命观,认为“天人合一”,所以又把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哲学理论应用到了中医学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哲学理论贯穿了中医与自然,他将自然规律和人体紧密联系到了一起,是自然与中医联系的桥梁。对于中医,我们不惮用”科学“来衡量,只是从道地来说,用”哲学“阐释更能体现其中的韵味和真知。以下将分两步详细地论述这一过程。
1.1.1从自然现象中抽象出的哲学理论
人类对自身及自然现象的观察,特别是对人类生活、生产影响最大的太阳出没,月亮变化等明暗交替的天象观察,由此形成阴阳最初含义,即日向为阳,背阳为阴。随着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不断扩展,阴阳的含义也逐渐引申,把阴阳作为本体,用以说明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之后又为方法、思维方式和抽象为哲学理论。人们将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最常见和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概括为木、火、土、金、水五种,随着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推理,逐渐认识到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紧接着人们通过长期以来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现象的观察,以及对人体生理、病理方面的影响,把阴阳五行发展为了五运六气。这些从自然现象和规律中抽象出的哲学理论成了人们认识自然的工具,也为后续中医理论的形成铺垫了基础。
1.1.2哲学理论在中医中的应用
天人合一观点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首先强调了人天同构,《内经》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灵枢·邪客》[1]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这里把人体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一一对应起来。人体的结构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其目的在于强调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性中医学应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形体结构、功能活动、病机变化、临床诊断、疾病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自然界和人体的共同法则,天人合一等哲学观念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更加充分的证明了中医源于自然。
1.2中医——大自然的搬运工
说到大自然中的中医,最直接想到的就是,中药源于自然。中药起于神农,最早的药材就是来自于大自然中的植物。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药品3065种,根据养生、治疗和有毒无毒将药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并提出“七情和合“等药物配伍理论。中医药物方剂的理论不经依靠医家先辈们的探索和总结,更是大自然的馈赠,中医方剂通过药物的寒凉温热调节人体的阴阳偏矢。所以可以把中医形象地称为大自然的搬运工。
2.中医类于自然
类,相似。中医特色的象思维和系统思维,习惯将在天的方位、季节、气候、星宿,在地的品类、五谷、五畜、五音、五色、五味、五臭,在人的五藏、五声、五志、病变、病位等进行五行归类,这样就可以通过类别之间“象”的普遍联系,来识别同类运动方式的共同特征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也就是所称的“同气相求”。
3.中医法于自然
法,效法。《素问·宝命全形篇》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之生命效法自然规律,一身之气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营卫之气按其昼夜规律巡行,从而形成人的寤寐。《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同道”,人身之气与天气之气相和,也应与“道”相合,才能“德全不危”,强调心皆应法于自然。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普遍规律。张载说“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姻缘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日性命之理,谓之何哉”《正蒙·参两》阴阳相互作用相互推移的规律就是性命之理,自然界与人类遵循同一规律。
二、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医智慧
我国自古以来就认为人与大自然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人和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自然有所变化时,人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天人感应!笔者在上一点中只是大致概述了大自然中中医的体现,将在这一点中以二十四节气为例,详细讲述大自然中的中医。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历法,是自然界天时阴阳变化周期的高度总结,至今已沿用千年。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的阴阳变化,也会引起人体相应节律性的改变,与人体生理病理和诊治用药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反映自然规律的二十四节气中也蕴含着中医智慧。
1.人与节气相应
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者也”,意指节气的更变化生了万物,周而复始、环而无端,与此同时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生理情况受节气候变化的影响,发生着“应时而变”的调控机制 。此外节气更替还影响着 “舌、脉”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便有:“四时之动,脉 与之上下……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指脉象随节气有着相应的变化。除了生理方面的变化,在病理方面节气思想也有独特的观点。《金匾要略》中便以雨水为例,提出“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的观点,认为节气气候反常便会对机体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疾病。故《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中有“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飨泄;夏伤于暑,秋必疚疾;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说明疾病具有节气气候的归 属,再到四时用药,药谱中说“正月、二月初春微阳不宜过汗,宜参苏散,三月外实中虚,宜用四物参苏饮,四月火热正令,宜五苓、清暑、益气等,《伤寒论》人参白虎汤附注提及:“此方在夏至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服,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而节气在中医中的运用远远不止于此,还对养生保健、生长发育、月经周期等都 有着密切的关联。
2.二十四节气与养生
中医最主要的治病原则是“治未病”,按现在语 言可以理解为“养生保健”。我们不论用哪种方式方法,都离不开顺应时序。正如《伤寒例》云:“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节气变化对身体的影响毋庸置疑。人养生必须与自然 节的节律保持一致,顺之则身体健康长寿,逆之则灾害丛生,生机消亡。例如“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此时正值五月下旬。气温明显增高,如若贪凉卧睡必将引发风湿症、湿性皮肤病等疾病。当我们了解了节气与疾病发病的机理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加以预防。
3.总结
自然是人类文明之源,自然智慧无穷无尽,中医本于自然,类于自然,更法于自然,大自然的中医是自然智慧的精粹,在后续的中医学习中我们也应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体会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智慧。
散文随笔推荐
- 大自然中的中医
- 摘 要:本文以大自然为背景,在第一点中医——自然之道中分别从中医本于自然,中医类与自然,中医法于自然三个方面大致概述了大
- 2025-08-23
- 线条里的坚持:打破绘画之困
- 本文以 “我” 零基础学画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一段将 “不可能” 变为现实的成长故事。起初,“我” 连直线都画不直,调不对莫奈
- 2025-08-22
- 夏忆藏暖秋寄盼
- 这篇散文以细腻笔触勾勒夏与秋的流转之美。回望夏日,将美好定格在巷口西瓜的清甜、老槐树下的童趣、骤雨过后的荷香,还有冰粉摊
- 2025-08-22
- 地理视角下的乡村振兴
-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作者作为一名地理师范生,对于地理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的理解,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于实现家乡乡村振兴的强烈愿望
- 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