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起源于我国古代,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中医学发源于中国,起源于中国古代原始社会时期,在经历了夏,商,周,春秋四个朝代之后,其理论体系逐渐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便是其形成的重要标志。从其形成再到发展至今,中医学经历了许许多多,有繁荣,也有衰落。宋金元时期涌现了金元四大家,他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各有创新,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到了明清时期,其标志性的成果便是命门理论的发展,温病理论的创新以及大量医学古书的编撰集成。
到了近代,随着中国大门被鸦片战争打开以及社会制度的变更。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呈现了新存并旧的趋势:一是继续整理和汇总前人的学术成果,二是唐宗海(字客川)朱沛文(字少廉),张锡纯(字寿甫)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学派,提出既要坚持中医学之所长,又要学习西医学先进之处。虽说这一时期中医学新旧并存的局面,但相对于西方实验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学发展的滞后现象益发明显。
到了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等人的带领下,中医药重新焕发了新生。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在《卫生部党组织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上作出了重要批示“中国传统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在不久的将来加以提高。由此可见,他本人对中国传统医药有着殷切的希望和深情厚谊。正是因为这些,毛泽东本人也曾多次接受中医治疗,还请名老中医进行随身保健。在烟火丛生的抗日战争年代,中医药在挽救战士生命和治疗百姓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医生和药源极为缺乏。红军们便募捐集资,自己动手,在茨坪西北面的小井村建立了一所能容纳200多名伤员的“红光医院”.毛泽东及时指导该医院用“中西两法治疗”,并说:“草医草药要重视起来,敌人是封锁不了我们的。”井冈山红军医院广泛利用当地流传的中医单方和自制中草药,内服外敷,治愈了许多伤病员。这也让我们的毛主席愈发相信中医,曾多次提出了中医的重要性,指出我们要“重视中医,学习中医,对中医加以研究整理,并发扬广大,这将是我们祖国对人类贡献的伟大事业之一。
纵览数千年历程,中医不仅是治病救人的技艺,更是一种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它根植于东方智慧,强调整体与调和,在当代依然展现出独特的价值与生命力。面对现代科学的挑战与机遇,中医正在探索一条守正创新之路——既深挖经典宝库,也用开放的态度寻求对话与验证。相信这门古老的学问将继续焕发光彩,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多元的解决之道,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