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残帙

    发布时间:2025-08-05 阅读:
    来源:安徽中医药大学 王庆松
  那册旧书静卧楠木函匣里,纸页酥黄,边缘蜷曲如风干的花瓣。书脊的丝线早已松脱,线头参差垂落,如同被遗忘的琴弦。书页之间,有幽微的霉味与尘埃气息弥散,是光阴在此处长久蜷卧后,留下的微鼾与叹息。
  
  书册摊开,内页的伤痕便显露无遗。最触目的是几处孔洞,边缘毛糙焦褐,如被无形火焰舔舐过。细看孔洞边缘,残留着极其微小的、曲折如篆的啮痕——那是蠹虫经年的篆刻,是时间以微小生物为刻刀,在纸页上镂空的印章。这些幽暗的孔穴,成了光阴窥探世界的独眼,透过它们,能瞥见下方另一页更古旧的字迹,如同瞥见地层下掩埋的另一个纪元。
  
  比虫蛀更隐秘的侵蚀,是纸页上洇散的水痕。墨迹沿着水迹的边缘晕开,像一滴硕大的泪坠入字海,将原本峻峭的笔画温柔地泡软、模糊。字与字之间的界限被水抹平,墨色由内敛的乌黑,晕染成边缘灰蓝的云团。这痕迹并非暴烈的摧毁,更像一种无声的渗透与抚摸,是往昔某次无心泼溅或一场夜雨渗漏,在纸页上留下的、无法风干的潮湿记忆。指尖抚过那柔软起毛的纸面,仿佛触到被泪水反复拓印的碑文。
  
  书页的折痕处,磨损尤为深重。一道深刻的折纹,如峡谷般将纸面撕裂,两侧纸色转为沉郁的深褐。无数次的翻折与压平,使这裂痕的边缘几乎透亮,薄如蝉翼,脆弱得似乎随时会彻底断开。这是书册身上最疼痛的褶皱,是无数求知或追忆的手指在此长久停留、反复摩挲的证据。每一次翻开,这折痕都发出细微的呻吟,如同大地深处一道永不愈合的古老裂隙,无言地承载着过往阅读的重压。
  
  书页的天头地脚处,布满了更琐屑的印记:指甲划过留下的月白浅痕,如同流星短暂掠过纸上的夜空;几滴早已干涸凝固的蜡泪,浊黄凝重,封存了某个秉烛夜读的寒宵;一处深褐的圆形斑痕,边缘毛糙,散发着经年的油润气息——许是孩子的小手带着糕点碎屑翻动书页时,无心拓下的油渍印章。这些细小的污损与标记,如同散落在时间河床上的鹅卵石,各自圆润,各自沉默,却共同诉说着书册在人间烟火里穿行、被无数双手与目光温暖浸润过的旅程。
  
  最令人心悸的,是那些被墨笔粗暴涂抹的段落。浓黑的墨团如乌云压下,彻底吞噬了其下的字句。墨色极深,几乎要沁透纸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判决意味。是谁的手腕悬停于此,又是怎样的心绪驱使,要将这些已凝固于纸上的思想再度放逐于永恒的黑暗?这浓墨的覆盖之下,被湮灭的究竟是何种声音?那沉默的墨块,便成了书页上一块无法愈合的黑色痂痕,一个悬而未决的、关于遮蔽与消失的沉重隐喻。
  
  书册合拢,重归幽暗的楠木函匣。匣内衬垫的淡青色绢布上,静静躺着几片早已干枯的芸香草叶,散发着微苦的清香,如卫士般守护着脆弱的纸页,抵抗着更深的虫噬与霉朽。然而,那些伤痕早已融入纸页的肌理,成为它无法剥离的、沧桑的勋章。
  
  当清冷的月光越过窗棂,悄然流淌在书案,这残损的书册便被镀上一层幽蓝的银辉。月光似乎格外偏爱那些伤痕:虫蛀的孔洞成了透光的星芒小孔,水痕的边界在银辉下晕染出梦幻的蓝晕,折痕的峡谷在光影中更显深邃。月光如水,温柔地注满每一个孔洞与裂隙,仿佛在无声地清洗、抚慰着这些陈年的创口。那些被黑暗遮蔽的、被污损覆盖的、被浓墨抹杀的字句,此刻竟在月光的魔力下,于纸背显露出极其微弱、却异常清晰的凸痕与暗影——如同深埋地底的河流,在某种神秘光线下倔强地显露其蜿蜒的走向。
  
  原来,伤痕并非终结。它们是光阴在书册上刻下的独特铭文,是书册与时间、与人世碰撞后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月光如水,静静漫过这些凹凸的伤痕,如同温柔的手指抚过琴键。在无声的银辉里,那些被蛀蚀的、被洇染的、被磨损的、被涂抹的……所有残损的印记,都获得了奇异的澄澈与尊严。它们不再是痛苦的疤痕,而成为纸页本身最深沉、最诚实的语言——诉说着存在必历的消磨,以及消磨之后,依旧于静默中承载月光、显影灵魂的、那不朽的质地。
  
  残帙静卧,月光流淌。书页上每一道伤痕,都在清辉里低语:存在的证明,有时恰在那些无法抹去的缺损与承受里。它们如沉船上的铆钉,虽锈迹斑斑,却以自身的凹陷与断裂,更深刻地锚定了这册书穿越时光之海的位置。
散文随笔推荐
  • 残帙
  • 那册旧书静卧楠木函匣里,纸页酥黄,边缘蜷曲如风干的花瓣。书脊的丝线早已松脱,线头参差垂落,如同被遗忘的琴弦。
  • 2025-08-05
  • 《自然会有答案》观后感
  • 读完《自然会有答案》这本书,在草木间读懂生活的隐喻,明白了问题都会在自然间得到答案。
  • 2025-08-05
  • 蝉鸣里的ABC
  • 这篇随记以细腻温暖的笔触,记录了“我”在暑假担任幼儿英语助教的经历。从初入彩虹班时孩子们纯真的注视,到与三十个孩子朝夕相
  • 2025-08-05
  • 老照相馆的时光叙事
  • 以南京老门东“金陵照相馆”为切入点,通过馆内陈列的老照片、老式相机等物件,串联起不同年代的南京记忆。文中既有1980年代全家
  • 2025-08-05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