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推开窗,晨光将青砖黛瓦染成琥珀色,楼下早餐摊蒸腾的热气里飘来豆浆油条的香气。胡同里老槐树的影子在青石板路上慢慢拉长,卖早点的阿姨笑着把刚炸好的油饼递过来,指尖还沾着面粉的温度。这样平凡的烟火日常,藏着最动人的答案——何为爱国?或许就是守护这份寻常巷陌里的安稳,珍惜这人间烟火中的温暖。
爱国是长江奔涌时永不回头的执着,是黄土高原沟壑间千年守望的坚韧。敦煌莫高窟斑驳的壁画上,盛唐画师用毕生心血勾勒飞天衣袂,那些矿物颜料在时光里沉淀出穿越千年的璀璨;泉州古港的石阶上,郑和船队的脚印被潮水反复擦拭却始终清晰,当年船帆扬起的声响,仿佛还在刺桐花影里回荡。我们的祖先曾在大漠孤烟中开辟丝绸之路,让驼铃声串联起东西方的文明;曾在惊涛骇浪里扬起和平风帆,将瓷器与茶叶的芬芳播撒到世界每个角落。这份对土地的眷恋,对文明的坚守,早已化作中国人的精神基因,在血脉里代代相传。
百年前,一群青年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点燃希望之火。他们中有人放弃留洋深造的机会,有人告别白发苍苍的母亲,有人将刚出生的孩子托付给亲友,只为让这片被战火蹂躏的土地重获新生。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时,笔尖流淌的不仅是墨水,更是对这片土地炽热的爱恋;赵一曼在刑场上凝望东北的林海雪原,留给儿子的遗书里,字里行间都是“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的深沉。后来,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把对祖国的思念折成精密的方程式,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百废待兴的故土;袁隆平在稻田里弯腰三十载,用一粒粒饱满的稻穗托起十几亿人的饭碗,裤脚永远沾着泥土的芬芳。这些人用行动证明:爱国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是平凡岗位上的默默耕耘。
当港珠澳大桥如巨龙卧波,将伶仃洋两岸的距离缩成一首歌的时间;当“嫦娥”探月带回月壤,让千年“把酒问青天”的遐想有了实体的温度;当高铁在青山绿水间织就银网,从北国雪乡到南海渔村不过朝发夕至——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懂得:爱国是科技工作者实验室里不灭的灯光,那些在精密仪器前熬红的双眼,正丈量着民族复兴的脚步;是边防战士雪域高原上冻僵的手指,即使在零下四十度的寒风里,也把界碑守成最挺拔的脊梁;是支教老师黑板前日复一日的坚守,用粉笔末染白的鬓角,换来了山区孩子眼里的星光。它藏在母亲包的饺子里,那褶皱里裹着的是化不开的牵挂;在游子行李箱最底层的故乡泥土里,那撮带着麦香的土,是走多远都忘不掉的根;在每个中国人为梦想拼搏的身影里,写字楼深夜亮着的窗,车间里不停转动的机床,田埂上弯腰插秧的背影,都在书写着新时代的爱国篇章。
这片土地上,有巍峨的高山教会我们坚毅,珠穆朗玛峰的雪线之上,攀登者的足迹是对“更高”的永恒追求;有奔涌的江河教会我们包容,黄河在九曲回肠里收纳百川,最终奔流入海的壮阔,是中华文明最生动的注脚。爱国,是接过先辈手中的火炬,让五千年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是故宫文物修复师指尖的匠心,让青铜器上的绿锈焕发新生;是非遗传承人坚守的作坊,让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生活里找到位置。爱国也是守护身边每一份平凡的美好,是社区志愿者为独居老人送去的热饭,是暴雨中陌生人递来的一把伞,是深夜街头交警为晚归者指引的方向。因为我们深爱的,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脚下的土地——是春种秋收的田野,是车水马龙的街巷;是身边的同胞——是擦肩而过时的微笑,是危难时刻的援手;是一代代中国人共同书写的,永不褪色的传奇。
暮色渐浓时,路灯次第亮起,窗外的烟火气里混着饭菜香与孩童的嬉闹。这人间烟火,这万家灯火,便是我们深爱这片土地的全部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