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一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15名优秀师生组成的“丁香益行·祁连支教队”,跨越2000公里,从黄海之滨奔赴至雪域高原,在青海省祁连县民族中学开展为期11天的暑期支教活动。这支队伍不仅带去知识,更带去希望,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地处祁连山腹地,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一个以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2010年,中央确定山东省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北州,十余年来,两地携手共进,在教育、医疗、产业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度合作,结下深厚情谊。
祁连县民族中学始建于1975年,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完全中学,承载着1793名学生的梦想。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高达77%,许多学生来自偏远牧区,长期住校。尽管条件有限,但这里的孩子们求知若渴,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向往。
图为支教队队员丁浩然正在给学生进行英语授课。张新航 供图
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防七子”之一,哈工大始终秉持“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此次支教活动,学校精心选拔了来自不同专业的优秀学子,由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李函聪带队,组成了一支涵盖文理科、兼具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支教团队。
支教队立足当地学生实际需求,以高考核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和理科副科(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为基础,结合哈工大(威海)的学科优势,特别设计了海洋工程、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普课程,帮助学生们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团队创新采用“主讲助教1+1”教学模式——每位队员既是自己科目的主讲教师,同时也是其他科目的助教。在正式授课前,队员们进行了多轮试讲和磨课,确保课程既符合高中知识体系,又生动易懂。
“我们不仅是来‘教’,更是来‘学’。”支教队队长卢江坤表示,“这里的孩子们基础参差不齐,我们要尝试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用更直观的方式让他们理解抽象概念。”在物理课上,队员们用网络视频结合教具,演示参考系与运动;在生物课上,带领学生们在校园里观察植物,讲解生态知识;在英语课上,通过英文歌曲,提升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图为支教队生物组老师正在带领学生进行校园生物课。周欣怡 供图
此外,支教队还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涯规划。许多队员结合自身经历,分享自己独有的人生经验,帮助高原学子树立远大志向。
支教期间,祁连县民族中学副校长马福祥联合祁连县教育局为团队安排了丰富的实践学习活动。队员们先后走访了祁连山国家公园、冰沟露营基地、红西路军解放军二军纪念苑及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在实地调研中深化对西部地区的认识。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队员们聆听了生态保护员的讲解,了解到祁连山作为“中国湿岛”的重要生态价值,以及当地居民如何通过可持续放牧、生态旅游等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红西路军纪念苑,支教队员们触摸零摄氏度的石子,体验当年红军战士的艰苦环境;聆听西路军浴血奋战的故事,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定信仰。这些鲜活的历史素材,被队员们融入课堂,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案例。
图为支教队队员在祁连县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参观。刘正鑫 供图
11天的支教时光短暂却充实。离别前,支教队与民族中学的师生共同举办了一场告别仪式。支教队员们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为同学们分享了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和成长心得。队员们表演合唱《我怀念的》,表达心中不舍。随后,全体师生共同唱响《起风了》,悠扬的歌声中饱含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仪式最后,祁连县民族中学副校长马福祥对支教队的到来再次表示真挚的感谢,并祝愿各位队员学业有成,再创辉煌。
“老师,我以后也要考哈工大!”一位女孩在支教结束后给支教老师发微信说道。这句话让队员们深受触动。“我们来的时候,希望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些改变,但事实上,他们给我们的感动和启发更多。”副队长王一涵说。
图为支教队在祁连县民族中学门前合照。秦浩然 供图
团队计划与祁连县民族中学建立长期结对帮扶机制,未来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提供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支持。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这支跨越山海的支教队,用青春和热情书写了一段动人的教育故事。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正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知识的种子在广袤土地上生根发芽,让梦想的火焰在雪域高原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