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化浪潮席卷生活,老年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银智联团”的7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子,带着“用青春力量化解银发困境”的信念,于盛夏六月开启“数字赋能基层治理,青春聚力首都发展”实践行动,以调研为笔、以服务为墨,书写科技助老的青春答卷。
“真正的适老,要先懂老人的难。”实践之初,团队便将“倾听需求”作为核心任务,把紫竹院公园、稻香园南社区、清华园荷清苑小区养老驿站化作“移动调研站”。清晨的紫竹院,晨练老人围坐畅谈:“挂号软件要填一堆信息,哪有打114方便”“扫码付钱总怕点错,现金攥在手里才安心”;稻香园南社区的智能门禁,虽能精准记录出入,却因操作繁琐沦为“闲置摆设”,社区工作人员无奈表示“老人连按钮都看不清,想帮也无从下手”;荷清苑养老驿站里,企业微信推送的服务通知,仅少数老人能顺利查看,多数人对着小字体屏幕连连摇头。团队成员一边手把手教老人操作,一边认真记下“担心信息泄露”“希望有人耐心教”等诉求,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声音,成为后续行动的“导航图”。
图1 团员们在北京清华园荷清苑小区探访
带着收集的诉求,团队走进“大家的家”北京朝阳城心社区,探寻适老化服务的现有实践。这座融合科技与温情的社区,宛如一座“适老化样板间”:毫米波雷达默默守护老人安全,智能药盒准时发出语音提醒,VR设备帮老人“重返”故宫重拾旧忆。团队穿梭在“前院怀旧、中庭疗愈、后园养生”的空间里,记录智能设备运行情况,与老人围坐石桌拉家常。一位奶奶指着手机叹气“想查养老金,字太小总点不准”的瞬间,让团队猛然醒悟:技术若不贴合老人的视力、记忆力与操作习惯,再先进也难以真正服务他们。这让团队更加明确,调研不能只停留在“看设备”,更要聚焦“人适配”。
图2 大家的家-北京朝阳城心社区团员们正在访谈
为从根源上找到破局之道,团队前往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展示体验中心,与技术端“对话”。在“老年数字科技体验区”,AI问诊机器人常“听不懂”老人方言,紧急呼叫按钮藏在角落难被发现,老人们面对智能设备,眼神里满是好奇却又带着“不敢碰”的犹豫 。工作人员分享的用户咨询记录中,“怕被骗”“步骤太复杂”反复出现。团队由此意识到,企业追求的“功能先进”与老人需要的“简单安心”之间,缺了一座“理解之桥”,而这座桥,正是让科技真正惠及银发群体的关键 。
实践尾声,团队在学校举办“科技助老,智慧生活”银发讲座,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实用服务。成员们特意放大PPT字体,用通俗语言和缓慢节奏,教老人用微信视频、查社保明细、在线挂号 。当一位爷爷成功给远方孙子发去家门口的月季花照片,笑得像个孩子;当奶奶感慨“扫码坐公交比找零钱方便多了”,团队深刻感受到,这场实践早已超越“调研”本身。老人分享对数字生活的向往,年轻人传递陪伴融入的诚意,这场双向奔赴,正是“敬老爱老助老”传统的生动写照。
图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银发讲座
8天时间,从街头巷尾的调研到社区场馆的探访,再到讲座现场的服务,团队不仅见证了“数字鸿沟”的现实,更用行动书写着弥合鸿沟的努力。他们不再认为适老化只是“放大字体、简化步骤”的技术调整,而是深刻明白:真正的适老,既要让技术“迁就”老人的生理特点,更要让服务充满人文关怀——老人需要的不仅是便捷的数字工具,更是有人愿意花时间陪他们慢慢学;不仅是智能的服务设施,更是“不会用也不用慌”的包容与安心。
此次实践,让团队深刻体会到青春的意义:用所学回应社会所需。未来,他们将把调研诉求与思考转化为具体建议,推动技术更有温度、服务更贴民心。在助力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的路上,青银智联团的脚步不会停歇,因为他们坚信,让每一位老人在数字时代安享有尊严、有品质的晚年,是青春应有的担当,也是这个时代最温暖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