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秦腔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8月中旬,“秦音智创”实践团队赴陕西秦腔博物馆参观学习,近距离观摩馆内文物与展陈资料。团队还特别成立创意小组,设计以秦腔为主题的剧本杀和AIGC微短剧,推动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文化形式深度融合。此次实践不仅拓展秦腔艺术的传播途径,也为传统戏曲在年轻群体中的推广提供新思路。
团队合影
参观陕西秦腔博物馆:方寸展柜间,千年秦韵长
实践首站,团队走进位于西安交通大学内的陕西秦腔博物馆。作为我国首个秦腔专题博物馆,它以“系统呈现秦腔全史”为定位。2020年升级后,博物馆整合文献、实物与剧场三大展区,立体呈现秦腔艺术全貌。
图1-实践队员阅读秦腔剧本
步入文献展区,队员们被一本本泛黄的剧本深深吸引。粗糙的麻纸上,一句句唱词随着遒劲的笔锋起伏流转。在队员们眼中,“这不仅是剧本,更是一代代表演艺人心血的结晶。”
图2-实践队员欣赏秦腔戏服和道具
走进实物展区,实践队员们仔细观察凤冠,云肩以及陈列的板胡、三弦等乐器。这些实物仿佛将队员们带回到百年前的秦腔舞台,耳边似乎响起那激荡人心的唱腔。有队员感慨:“站在这些老物件面前,才真正感受到传统戏曲那么真切、那么有力量。”
图3-队长张政融清唱《三滴血》选段
舞台之上,队长张政融即兴清唱起秦腔《三滴血》中的经典选段。“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的唱腔悠扬而起,“滴血认亲”的经典桥段浮现在实践队员的脑海中,唤起队员们童年记忆中的秦腔回响。
图4-实践队员参观后合影
队员程雪元参观后感慨道:“站在这些跨越百年的戏服和乐器前,我才真正听懂秦腔——它不仅是唱腔,更是无数先辈们的回声。”此次秦腔博物馆之行,不仅让队员们通过文献与实物展品全方位领略到秦腔艺术的深厚底蕴,更在悠扬的唱腔中真切体会到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进一步坚定了队员们前进的信心与方向。
创新设计:科技赋能文化,助力经典新生
实地参观秦腔博物馆后,队员们对秦腔有了系统且深入的了解。每位队员纷纷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着手进行创新产品设计。
剧本杀创作是团队产品设计的核心亮点。团队深度挖掘秦腔经典剧目《火焰驹》的剧情内核与人物关系,将其与现代流行的剧本杀形式深度融合,历经多轮剧本研讨、角色打磨、美工设计与市场测试,最终推出沉浸式推理剧本杀作品《火焰驹·谲影风云》。
在设计过程中,队员们秉持“魂是秦腔”的原则,以清代名画《火焰驹》失窃案为主线,设置六位身份各异的角色,人物原型均源于秦腔原作。玩家可以通过推理与角色扮演,沉浸式体验秦腔剧情,感受忠义、爱情等传统主题。
团队希望通过这一创新形式,打破传统文化推广的壁垒,吸引更多年轻人通过互动叙事走近并了解秦腔,进一步唤醒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意识。
此外,团队创新运用AIGC技术打造秦腔微短剧《热爱不死,秦腔不灭》,以数字叙事推动秦腔的现代表达。该剧以团队线下采访过程中采集的真实案例为蓝本,讲述了一位秦腔演员结缘戏曲、一度转行又最终回归的动人故事。创作中,团队成员不仅力求最大限度还原秦腔表演与服饰,更以人文关怀刻画角色心理,传递“热爱即传承”的主题。
该剧是团队一次技术赋能戏曲的创新实践,旨在以真挚动人的视听语言触达年轻群体,引发青年对秦腔传承的共鸣。
队员王悦童在创作结束后总结道:“将百年秦腔融入剧本杀和微短剧,我们体悟到技术能为传统注入新的生命——它不是要取代旧的艺术形式,而是让老故事被新一代人听懂、爱上。”
此次团队的实践探索,充分展现出青年智慧与科技手段相结合所激发的创新火花。传统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不断的创造性转化中持续生长。未来,团队将继续以真诚之心理解传统、以创新之力表达传统,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