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赴陕西省凤翔县千年泥韵振兴团在负责人李嘉乐的带领下于2025年7月9日至14日赴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六营村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凤翔泥塑传承人进行访谈并与泥塑文化爱好者进行交流深入了解了凤翔泥塑的制作工艺及发展现状等相关情况,为进一步探索以凤翔泥塑为代表的非遗技艺传播路径并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非遗技艺提供实证支持。
图为泥塑村代表性牌示
7月中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赴陕西省凤翔县千年泥韵振兴团来到宝鸡市凤翔县六营村,展开对凤翔泥塑制作工艺及发展现状的实地走访。六营村作为凤翔泥塑的发源地,村内现有3000多位专职制作泥塑的师傅,多家手工作坊保留着从制坯、上彩到晾晒等多道传统工序。
图为正在挂粉的凤翔泥塑
团队首先走访了胡氏第五代传承人胡女士的工作室。在成品间里她展示了凤翔泥塑的多种传统形象及纹样,并向团队成员细细解释其用途和美好寓意——动物以虎为多,人物以关公、钟馗为主,其上纹饰牡丹象征富贵繁荣,莲花象征纯洁美好,鱼纹则取阴阳相合万物兴之意。泥塑规模不等,小可使孩童把玩,大则长、宽均达2~3米。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非遗传承人胡女士
之后胡女士向团队演示部分制作过程:将当地特有的黄黏土与棉絮混合,经反复捶打至软硬适中,再用模具压制成型。操作台上整齐摆放着未上色的坐虎、挂虎坯子,墙角的架子上则陈列着完成品,色彩以大红、翠绿、明黄为主,线条粗犷有力。
图为正在制作的凤翔泥塑
在与其他作坊主的交流中,团队了解到当前泥塑传承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当地目前已与20多个艺术学院达成合作:非遗传承人定期到校授课,学院也组织学生到村中参观学习。但大多年轻人缺乏耐心,通常只是了解体验,鲜有愿意深入了解泥塑文化并传承发展者。这项技艺若非潜心3~5年则无出师的可能,是目前泥塑传承的最大困境。
近几年传承人结合哪吒、黑神话悟空等热门IP制作的创新形象泥塑也广受好评,大多通过线上渠道售卖到全国各地,线上销售为传播泥塑文化注入新活力。但美中不足的是该种销售模式因包装工艺较为落后有在运输途中损坏的风险,传承人希望未来能够设计出更贴合泥塑造型的包装结构,从而避免意外损失。
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关于凤翔泥塑的传承和发展开展深入研究,探究如何吸引更多青年人了解、学习以凤翔泥塑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为优秀非遗技艺的传承及推广提供新思路。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供稿:李嘉乐 任毓宇 高瑞琦/文
供图:李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