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之日,万物并秀。西安理工大学唐鼓拾音社会实践队怀着憧憬且崇敬的心情,来到西安城南的何家营村,向前辈们讨教关于西安鼓乐的故事,品味中国古代音乐的悠扬。
演奏开始之前,实践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郑亚福先生围坐在一起,和他探讨鼓乐在代代传承中的坚守与热爱。如果用一句话定义与鼓乐的关系,他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是对鼓乐发自内心热爱的精神,是从唐代传承至今的延续。从英国音乐家沉醉的表情,到约旦世界文化联盟上震耳欲聋的掌声。比起其他华丽的辞藻,他想说,西安鼓乐真的很好,何家营鼓乐真的很好。
当我们问道怎样与鼓乐结缘,郑先生神采奕奕地回答:“任何一个何家营的人都会唱两句,我们从小耳濡目染,每天都听,每天都练。”信息慢速流通的年代里,上午上完学,下午干完活,音乐就是小孩最好的玩伴、大人最佳的消遣。或许所谓传承,从不是刻意的 “拜师学艺”,而是一方水土里,一代人把生命的印记刻进下一代的血脉里。
他突然叹了一口气——现在的年轻人时间都挤得太满了,没什么学习鼓乐的时间和心气了。由于缺少演出机会,鼓乐在大众中知名度逐渐低迷,青年人对传统文化没有充足的认识,没有建立起自信的文化认知,缺少文化认同感。这也是实践队的初衷,我们希望尽自己所能,让大家认识到,传统音乐不只存在于庙会和庆典,它们可以欢乐如《满园春》、庄重如《玉门》、伤情如《雨霖铃》,未来也会像流行音乐一样,受大众所欣赏,为民族之骄傲。
欣赏了如高山绵延,若流水婵娟的鼓乐表演,实践队的探访就告一段落了。笙笙不绝,仍绵延在耳边;西安鼓乐的精神,将代代相传。(供稿单位:西安理工大学“唐鼓拾音”实践队 编辑:王姿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