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至7月30日,广西师范大学“黎庙火汇”实践团队赴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开展为期25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紧扣“青春传承中华文脉”,以浚县丰富的非遗资源为核心,通过实地调研、数字化实践与文化传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助力当地非遗振兴。
深耕浚县非遗文化调研,对话非遗根脉
实践期间,团队深入浚县非遗核心区域与文化场景,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用对话挖掘传承故事。
在空间维度上,团队足迹覆盖浚县三大文化地标:走进浚县古城,探寻古村古建的建筑肌理与历史街区的文化记忆,通过实地测绘、史料核对,梳理古城建筑背后的民俗内涵与时代变迁;驻足杨纪屯(泥咕咕制造村),走访河南省憨刀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从“手作匠心”到“产业生产”,通过亲身体验,全面了解这一民间工艺的制作流程、技艺特点与传承现状。
团队成员通过一对一访谈,记录泥咕咕代表性传承人憨刀的技艺传承历程、对非遗保护的思考与期待。并与浚县文旅局工作人员、古城文化保护志愿者等当地文化工作者进行访谈,收集当地文化保护政策、文旅发展规划等官方信息,了解文旅实况信息。
搭建浚县文化数字空间,实现非遗“永久留存”
针对社火、大平调、泥咕咕等非遗资源易流失的问题,团队运用“技术+内容”双驱动模式:通过4K高清拍摄,记录泥咕咕制作工艺、大平调经典剧目,留存时长超80小时的影像资料;运用3D扫描技术,对泥咕咕代表性作品、古城特色建筑构件进行数字化建模,精准还原细节纹理,建立“非遗数字档案库”;同时整合调研收集的民间故事、历史文献、民众访谈记录,搭建集“影像、模型、文字、数据”于一体的浚县文化数字空间,为非遗保护提供科学、系统的数字化支撑。
搭建非遗新媒体传播矩阵,助力“文化破圈”
为让非遗文化贴近年轻群体、走向更广阔市场,团队开展两类创新实践:一是文创产品开发,以泥咕咕的造型元素、大平调的脸谱图案为灵感,设计钥匙扣、笔记本、冰箱贴等轻量化文创产品,既保留非遗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二是新媒体传播矩阵搭建,开设“黎庙火汇实践团”抖音和小红书账号,制作发布非遗推介趣味Vlog(如《盛夏奔赴浚县》)、文化科普图文(如《浚县非遗:盛夏里挖到的宝藏》),传播泥咕咕的“文化根脉”,提升浚县非遗的宣传力与知名度。
团队深入浚县非遗传承基地,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振兴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创新中的守护”——让数字化技术为传统文化“赋能”,推动非遗保护从“被动留存”向“主动发展”转变,从“文化资源”向“发展优势”转化。未来,“黎庙火汇”实践团队将持续关注浚县非遗发展,完善文化数字空间内容,推动文创产品落地转化,以专业智慧传承中华文脉。
图|董雨蒙
文|杨谨瑜、蔡雨轩、梁琼芳、邹婕、朱婧、林秋妮、靖婧、韩宜轩、郭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