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三伏天至,养生正当时:中医学生的夏日健康手记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来源:许晶晶

三伏天至,养生正当时:中医学生的夏日健康手记

小暑已过,蝉鸣渐起,又是一年三伏天即将到来。作为中医学生,这是一年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养生时节。走在校园里,看着同学们手中的冰饮,吹着空调房里强劲的冷风,我总忍不住想和大家分享:三伏天不是苦夏,而是"以热治热"、养生防病的黄金时期。

什么是三伏?先懂其时,再养其生

 
"三伏"起源于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干支历法中的独特安排。它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时段。
今年三伏时间表:
初伏:7月15日-7月24日(10天)
中伏:7月25日-8月13日(20天)
末伏:8月14日-8月23日(10天)
这段时间天地间阳气最盛,人体毛孔大开,气血流通旺盛,正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三伏养生四部曲:跟着古人智慧过夏天

 

一、饮食调养:不贪凉,反要温

"夏日伏阴在内,暖食尤宜。"——《寿世保元》
很多同学喜欢用冰镇饮料解暑,但这恰恰违背了中医养生原则。骤然冷饮会刺激脾胃,导致寒湿内停。最近门诊见习时,就看到不少因贪凉而腹痛腹泻的同学。
推荐三伏饮食:
喝热茶:温热的白开水、普洱茶、姜枣茶更能促进汗液蒸发,带走体内热量
食酸甘:乌梅汤、山楂水既能生津止渴,又能开胃消食
吃苦味:苦瓜、莲子心、苦荞麦有清热解暑之效
适量辛:适量姜、蒜可发散体内寒湿
生活实践:我在家常熬制"三豆饮"(绿豆、赤小豆、黑豆),清热解毒又不伤脾胃,比喝冰饮舒服多了。

二、起居有常:避暑勿贪凉

"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黄帝内经》
空调使用:图书馆和教室的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建议26℃以上),避免直吹。我们总是在书包里备一件薄外套,进入空调房时穿上,防止"虚邪贼风"。
睡眠安排:坚持"晚睡早起"(相对于其他季节),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午间小憩20-30分钟,能有效预防"暑伤心气"。
运动选择:选择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适度运动,如校园里的太极拳、八段锦练习。运动后切忌立即冲凉,而应该用温热毛巾擦干汗水。
三、艾灸养生:冬病夏治正当时
三伏天是艾灸的黄金时期,尤其适合虚寒体质的人群。我们几个中医学生经常互相施灸,体验"冬病夏治"的效果。
常用穴位:
足三里:健脾和胃,强壮身体
关元穴:温阳固本,培补元气
大椎穴:解表通阳,清脑宁神
神阙穴(肚脐):温阳救逆,利水固脱
学生小贴士:如果觉得艾灸操作麻烦,可以使用简易艾灸盒或者艾灸贴,在复习功课的同时就能养生保健。

四、情志调摄:静心自然凉

"夏属火,对应心,暑易入心。"因此在三伏天要特别注意心神调养。
静坐养心:每天抽10分钟静坐冥想,听着校园里的蝉鸣,感受自然的气息,能让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
读书养性:选择一些轻松的读物,避免过度思虑。我们中医学生喜欢在树荫下诵读《黄帝内经》,感受古人的养生智慧。

校园三伏养生计划表

 
为了方便同学们实践,我制定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养生计划:
时间 养生项目 具体内容
早晨6:30 起床运动 校园慢跑+拉伸操
上午8:00 早餐 温热小米粥+姜丝
中午11:30 午餐 适量苦味菜肴+米饭
下午1:00 午休 小憩20分钟
下午4:30 茶歇 乌梅汤或绿茶一杯
晚上7:00 放松 校园散步或八段锦
晚上9:30 沐足 温水泡脚15分钟
晚上10:30 就寝 远离手机,安静入睡
 
 

常见误区提醒

 
1.出汗立即冲凉:会导致毛孔骤闭,热量无法散发,易引发感冒
2.大量喝冰水:损伤脾胃阳气,影响消化功能
3.睡地板上纳凉:地面湿气重,易引发关节疼痛
4.空腹吃西瓜:西瓜性寒,空腹食用易伤脾胃
三伏养生不是复杂的仪式,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智慧。作为中医学生,我们正在实践中体会古人智慧的精深,也欢迎更多同学加入三伏养生的行列,一起健康地度过这个夏天。
让我们顺应天时,借助自然界最盛的阳气,祛除体内的寒湿病邪,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这才是三伏养生的真正意义所在。
 
校园新闻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