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6日,温州的海风裹挟着夏日余温,郑州大学杏湾渔村实践团队踏上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南岳镇杏湾渔村的土地。整洁街巷、错落渔家建筑与蓬勃产业气息交融,激发着团队探寻乡村振兴密码的热情。成员们带着对基层治理与发展的思考,走进渔村会议室,对话村长兼村书记吴正德,聆听党建引领下的振兴故事。
实践团队成员讨论商议采访相关事宜 相关摄影师 摄
吴书记见实践队员们进来,笑着招手示意落座,团队成员也将早早备好的采访提纲交与书记,他先低头快速浏览提纲,目光在“党建引领”“产业转型”“共富工坊”等关键词上稍作停留,随即抬眼,眼神里透着沉稳与亲和,打开了话匣子。依靠对渔村发展脉络的熟稔,吴书记向队员们一一解答了疑问。
村长村书记吴正德了解实践队相关需求 通讯员 高一菲 摄
据团队成员了解,一直以来,村党组织在杏湾渔村的发展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吴书记向同学们详细介绍时强调,村里依靠党组织凝聚党员与群众的力量,将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动能。在产业发展方面,村里探索推行 “党建 + 渔业经济” 模式,带领渔民将传统渔业向生态养殖、休闲渔业转型,让海洋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团队成员们身子微微前倾,目光专注地落在吴书记身上,接着听他说,在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工作中,党员带头参与,村民积极跟进,渔村的整体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提升;民生服务领域更是成效明显,党组织如同 “贴心管家”,从帮扶困难群众到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把党的温暖切实传递到村民身边。
谈及渔业转型,吴书记眼中泛起光亮。他介绍,过去渔村长期依赖捕捞产业维持生计,但随着海洋资源日渐枯竭,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此后,渔村立足滨海区位优势与深厚海洋文化底蕴,将渔业生产与观光旅游、民宿经营、海鲜餐饮、非遗传承等业态有机融合,构建起集生产、游玩、研学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如今游客来到渔村,既能观摩渔民出海作业,入住渔家特色民宿,品尝新鲜海鲜美食,还能参与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团队成员专注倾听,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一位成员率先提问:“产业链拓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同步推进?”吴书记微笑着回应,村党组织牵头推进渔港景观改造、田园环境整治等工程,在守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这正是在党建引领下探索出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实践团队成员在村会议室对村长村书记吴正德进行采访 通讯员 高一心 摄
而对于“村里在民生和文化建设上有什么举措?”这一问题,书记语气柔和,缓缓说道。针对困难老人,渔村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传统节日里,村干部与党员志愿者走访慰问,送物资、传关怀,让“老有所养”落地;连续9年的“春泥计划”暑期班,依托阵地联动高校,为孩子打造成长平台,丰富校外生活、涵养乡风文明。同学们听的认真,吴书记温柔地看着团队成员说,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暖人心”,这些民生小事,就是渔村幸福的底色,你们年轻人搞实践,也得关注这些细节。
走出会议室,团队成员们思绪万千。吴书记望着大家,语重心长地留下期许:“青年是乡村未来的希望,盼你们把调研里的‘渔村智慧’带回校园、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看见乡村振兴的可能,和我们一起把这份事业越做越好。”从党建引领到产业转型,从共富探索到民生温度,杏湾渔村的实践,让郑州大学实践团队解码乡村振兴的“渔村答案”。大家深知,乡村振兴需要扎根基层的坚守与创新,而郑大青年也将带着这份调研收获和书记的期许,把青春力量融入乡村发展浪潮,让更多“渔村故事”绽放光彩!
通讯员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