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白鹭为邻,重工业也有 “生态心”!

    发布时间:2025-08-22 阅读: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作为“双碳”政策实施的关键领域,石化行业面临重大挑战,镇海炼化以党建红为引领、生产绿为根基、发展蓝为目标,铸就高质量发展新标杆。2025年7月14日,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Green Trace实践团聚焦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调研其“世界级、高科技、一体化”的高标准定位,解析中央企业在落实“双碳”政策体系中的示范作用。

(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大楼)

党建红:一颗种子、三次视察、九字嘱托、两次批示

在2006年镇海炼化大乙烯工程开工仪式的奠基碑前,实践团队翻开习总书记与镇海炼化的故事篇章——“一颗种子、三次视察、九字嘱托、两次批示”。习近平同志始终关怀着镇海炼化的发展,亲切地称镇海炼化为“浙江宝贝”,先后三次于2002年、2004年和2006年到镇海炼化视察调研,亲自指导和推动了大乙烯项目的建设。2006年11月6日,习近平同志出席了启动建设百万吨乙烯工程项目奠基仪式,亲自立下奠基碑,并提出“世界级、高科技、一体化”的殷切嘱托。

(实践团队在大乙烯工程开工奠基碑前合影)

走进镇海炼化展览馆,队员们随着解说的声音穿越时空,见证了镇海炼化的发展。当实践团队在党建展厅看到2006年总书记为大乙烯工程奠基的照片时,讲解员突然驻足:“你们注意到照片里的天空颜色了吗?”对比现在窗外透亮的蓝天,所有人瞬间读懂了这二十几年间发生的变革——从“世界级炼化基地”到“世界级绿色石化基地”,一字之差背后是数百项技术突破的积累。作为国企,镇海炼化的发展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在绿色转型、生态治理、服务民生等方面彰显国之大者的使命与担当。

生产绿:白鹭告诉你,我的家在这里

实践团队了解到,在“双碳”目标下,企业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要求技术员同时管控装置能耗和碳排放。镇海炼化建立全品类碳足迹实时监测系统,为排产计划、加工流程优化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年回收量约20万吨,用于食品饮料、干冰等领域;采用地沟油为原料生产生物航煤,碳排放比矿物航煤降低83%。一系列“生态绿”行动以来,镇海炼化完成“无废、无异味”示范厂区建设,吸引了一群对生态环境要求苛刻的“伙伴”在此栖息。

“白鹭告诉你,我的家在这里,这里有清新的空气,有碧绿的草地。”在镇海炼化园区的白鹭园内,实践团队伴着悠扬的歌声用望远镜观察着白鹭。作为第一个在重化工企业的观鸟胜地,镇海炼化白鹭园打破了“观鸟胜地必在山水间”的传统认知,成为“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生动写照 。

据讲解员介绍,镇海炼化还流传着一则管道为白鹭让路的美谈。2014年,因生产需要,镇海炼化需要在白鹭园附近新建一条输油管道,为了不影响白鹭繁衍生息,管道拐了3个弯,工程费用大大增加。此外,项目施工时间避开了3~9月鹭鸟繁衍期,安排在白鹭南飞越冬的秋冬季节,原定一年的工期延迟到了三年后才完工。

发展蓝:解码新局,青年先锋赋能绿色跃迁

镇海炼化聚焦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基地”,践行科技创新与低碳管理融合发展 。Green Trace实践团队与生产部(调度部)节能低碳室碳资产管理卢海虹、机动部动力室副主任陈武良、机动部综管室核销管理董英宇开展交流,深入了解镇海炼化在“双碳”目标下的技术创新、转型挑战、青年人才培养。

(陈武良(左)卢海虹(中)董英宇(右)接受实践团队采访)

卢海虹提到,镇海炼化目前仍面临许多挑战:碳排放控制增加生产成本,当前碳价水平难以覆盖减排投入; 生物航煤等环保产品受原料价格和市场需求限制,经济效益较低;年轻员工成长速度与经验积累需要平衡,基层实践时间压缩带来技术风险等等。

为面对未来的重重挑战,镇海炼化积极涵养青春动能,每年引进700-800名新员工,30岁以下员工占比近50%。新员工需经历班组操作、外操、内操、技术员等岗位的阶梯式培养,接受高强度培训考核,这要求员工快速掌握装置操作技能。此外,镇海炼化还积极实施青年创新创效计划,组织参加省级和集团级创新大赛;建立三级团委体系,通过职业规划指导助力青年成长。

(实践团队与镇海炼化员工开展交流)

二十年前,总书记在这里为大乙烯工程挥锹奠基,播下一颗"世界级"的种子;二十年后,这片土地上生长出令人惊叹的生态奇观。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实践团队在镇海炼化的实地探访中深刻领悟到,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技术创新三者彼此依存、相辅相成。从“油味工厂”到“氢能枢纽”,从“能耗大户”到“碳管先锋”,镇海炼化用一场颠覆认知的绿色革命证明:重工业的钢铁躯干里,同样能跃动着一颗生态文明的心脏。

(实践团队合影)

 

校园新闻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