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精神,切实以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年暑期,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华情.运河行”实践团以大运河文化探索为主线,在社会大课堂中深刻领悟“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精神内涵,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图片:出征)
经过前期的精心设计和统筹规划,实践团高质量完成了项目申报、团队组建与出征仪式。实践项目以大运河文化探索为主线,通过“红基因”—中华文化弘扬传承;“红堡垒”—基层党建共建服务;“红旗帜”—民族团结宣讲实践三个步骤开展。主要实践地点确定在江苏唯一少数民族乡——高邮菱塘回族乡,以及大运河城市扬州、高邮。7月上旬,实践团深入少数民族乡村、民族文化建筑、大运河遗址、红色革命基地开展了走访研学、考察民情、专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内涵的理解。
“红基因”:提问“运河百科全书”,搜寻民族融合文化印记
从春秋邗沟开凿到隋唐贯通南北,再到元代京杭定型通航至今。借助运河的力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大运河用2500余年时光串联起中华文明的血脉,孕育出独特而多元的文化景观。
实践团首先来到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带着搜寻民族融合文化印记的学习目标,沉浸式体验、多维度感知运河变迁。现实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大运河在历代职官机构、漕运仓储、钞关邮驿与闸坝船政中贯通南北江河、连接海陆内外的历史证据,展示了各族人民戏曲文化、习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的交融,印证了中华文明铸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人文伦理。
(图片:扬州大运河博物馆)
大运河街肆印象展览通过“盛世东都、汴水繁华”、“财赋京师、富甲齐郡”、“漕运枢纽、往来盐商”、“人文江南、鱼米之乡”呈现不同历史时期风土人情。成员们一秒穿越时空,置身于鲜活的明清扬州东关街上,酒旗招展、商铺林立。漆器店的师傅现场雕刻、茶楼飘出袅袅评弹声、穆斯林牛羊肉的香气弥漫、甚至还有傍晚的街角落下滴滴细雨,亲眼见证文化包容的市井画面。
接着,实践团来到扬州普哈丁园,它位于扬州古运河东岸,融合中式与伊斯兰式建筑风格,为纪念伊斯兰教先贤普哈丁而建,见证了扬州城的多元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历程。
在园内,实践团成员学习了民族团结故事,拜谒了民族英雄左宝贵衣冠冢,重温了英雄事迹。左宝贵出身于贫苦的回族农民家庭,幼年丧父丧母,咸丰六年投身行伍,平壤之战中壮烈牺牲,是甲午战争“三英”之一,他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牺牲精神振奋了中华民族团结士气。也激励了同学们不忘国耻,增强忧患意识,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精神动力。
在高邮,实践团首先来到高邮明清运河故道,这里曾是国家漕粮运输的重要通道,见证了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包容。沿着蜿蜒的河道,想象运河船只往来的漕运胜景;抚摸斑驳的砖墙,感受驿路绵延、文明永续的历史温度;驻足古纤夫石前,重见纤夫辛勤拉纤的场景与车水马龙的市井风情。真实的文化古迹,让实践团队成员亲身感受到了大运河邮驿历史的深厚底蕴,与其承载中华文明的文化活力。
(图片:高邮明清运河故道)
高邮战役作为中共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经典战役,是中国对日作战的最后一役。实践团来到了高邮抗日战争最后一役文化园,重温抗日历史,厚植爱国情怀。师生们首先来到烈士墓碑前肃立并默哀,缅怀抗战先烈,感受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1945年11月,粟裕司令员率领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分三个方向进攻日伪军坚固的城防部署。新四军战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冲锋陷阵,老百姓手抬担架、运送弹药,倾其所有,全力支持战斗。1945年12月26日凌晨,被日军盘踞6年之久的古城高邮,终于回到了高邮人民的怀抱。在高邮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中的学习参观,让实践团成员们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也见证了人民战争的伟大。更加深刻地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保障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战线,更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红堡垒”:“社区+高校”党建共建,助力服务乡村振兴
高邮市菱塘回族乡是江苏最大规模回民聚集地,是江苏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实践团以实地走访与深度交流为主要形式,开启了助力少数民族乡村发展实践活动。
轨道交通学院党总支第二党支部与清真村党组织签订了党建共建协议,推动“社区+高校”党建工作双向联动。菱塘回族乡清真村党委杨梦雪书记表示,双方将以此为契机,通过党建活动促进校地在人才培养、社区治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构建“资源共享、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图片:高邮菱塘回族乡清真村)
签约仪式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发挥专业特长与自身优势,走近回族乡亲身边,深入了解乡村人文环境与产业发展现状,开展乡村文旅开发需求与可行性调研。为回族乡民俗体验、家庭农场、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献言献策,一对一示范网络销售平台与AI技能使用。师生与乡亲们在亲切交流中互相了解,彼此分享先进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奇体验,高校智慧与社区服务精准对接,将共建活动的成效生动体现。
总书记指出,“要把民族团结紧紧抓在手上,坚持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实践团成员周涛、陈佳慧精心准备,分别为菱塘回族乡清真村乡亲开展了题为《同心共筑中国梦,石榴花开菱塘情》、《丝路连心,民族团结》的宣讲。同学们用危难时刻民族互助的实例深情阐述了民族团结的意义;从历史、信仰、文化、政策、生活五个方面生动诠释了“五个认同“的理念;以运河文化包容与传承鲜明展示了中华民族历史特点。呼吁回民乡亲坚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宣讲后,同学们还为乡亲们演唱民族歌曲《茉莉花》、朗诵现代诗《沁园春.民族团结》,现场气氛热烈融洽,充满欢声笑语。
在菱塘,实践团还对我院2022级少数民族校友进行了家访与就业满意度调研。见到母校的老师和同学,校友胡同学非常高兴,真诚地交流了自己的求职经历和就业现状。他表示,毕业后怀着对社会大家庭的热爱和向往,选择来到扬州城工作。目前很满意现在的岗位,扬州城回汉文化的融合发展让他与身边的同事和朋友相处融洽愉快。对母校的培养和照顾十分感恩,更是想念学校清真食堂的美味食物。实践团带队老师也对胡同学提出了短期职业规划建议。
“红旗帜”:民族团结宣讲与行动,践行青年责任与担当
课堂学习与社会见闻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什么”和“为什么”。整个暑期,实践团成员们在自己的家乡,用实际行动诠释“怎么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意识的具体实践。
有的成员将课堂知识与社会见闻制作成短视频,发布到各大交流平台,获得大量转发与收藏;有的成员挖掘身边民族团结故事在直播平台宣讲,获得社会共鸣与点赞评论;有的成员走进社区少数民族同胞家中,暖心交流日常生活起居,热心帮助生活困扰难题,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的成员深入学校、社区开展宣讲,凝聚民族团结共识、激发奋进力量;有的成员精心制作团课,为学校入党、入团积极分子带去社会实践视角的思想之旅。
(图片:铸牢行动)
目前,实践团已完成助力乡村文旅发展调研报告5000余字;实践日志14篇;实践主题视频12篇;实践总结3000余字及主题精品团课;面向社区、学校、媒体平台开展民族团结宣讲12场,参与人数总计300余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发展繁荣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各族人民共同的责任使命。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以实际行动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与进步的促进者、践行者和守护者,维护民族团结之花绚丽常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文-王克俭、王雪琴,图-“中华情 运河行”实践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