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华商学院粤创华章实践队 专访醒狮非遗传承人刘富杰
2025年8月4日,广州华商学院粤创华章实践队赴永庆坊蔡李佛拳馆,专访“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刘富杰,沉浸学习醒狮技艺,旨在深挖其武术根基与当代价值,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动能,赋能广东文化强省建设。
醒狮介绍
醒狮文化在岭南可追溯至明代,盛于清代佛山镇。其诞生与岭南尚武传统、驱邪纳福的民间信仰深度交织,清末更成为反清复明组织的文化掩护载体。醒狮形制与鼓乐分野:佛山“佛装狮”威猛写实,鹤山“鹤装狮”灵巧抽象;佛山西鼓沉雄,鹤山东鼓轻捷。在鼓乐中,七星鼓”为鼓乐中经典曲牌。醒狮的舞步源自南拳、洪拳的马步和蔡李佛步法;“点睛”仪式用朱砂酒驱邪祈福;“采青” 则隐喻“踩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非遗传承人介绍
刘富杰深耕醒狮技艺三十余载,主张“醒狮之魂在于南拳根基”。他以永庆坊蔡李佛拳馆为基地,将北胜秤桩、蔡李佛步法融入到醒狮训练体系,并创新开发青少年速成教学法。2019年至今,刘富杰师傅为广州多间中小学以及企业单位提供醒狮课程,学生最快3天可完成基础动作组合。2024年受聘为马来西亚吉打巫家班龙狮团海外技术顾问,推动醒狮文化海外传播。如今,刘富杰作为“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他的课堂吸引着年轻人了解、喜爱并参与传承,串联着他对醒狮非遗的坚守与对未来的期盼。
传承人采访
问:醒狮和功夫的关系?
答: 醒狮与南拳武术同根同源。广东的洪拳、蔡李佛拳、莫家拳等拳种都与醒狮密不可分。历史上,清末习武者因“反清复明”背景常被视为危险群体,因此将功夫动作融入醒狮表演以作掩护。例如,舞狮收尾动作“采青”,承载着反清复明的政治寓意,实为“踩清”的隐喻。同时,舞狮本身也是锻炼拳术手法、步法的有效方式,二者相辅相成。
问:点睛为何用朱砂?有何禁忌?
答:点睛最早是用老姜蘸取鸡血混合朱砂与酒进行。传统点睛则简化了,一般是将朱砂溶入酒中,再用毛笔蘸取为狮子点睛,寓意“驱邪扶正、赋予生命”。点睛本质上是唤醒狮魂的宗教性仪式,核心禁忌在于 需心怀敬畏、态度庄重,这是虽未明言但至关重要的要求。
问:鼓点如何控制情绪?能否示范《七星鼓》?
答:醒狮鼓主要分佛山西鼓、鹤山西鼓两大流派,不同流派的鼓点节奏各异,而节奏正是主导表演情绪的关键。举例来说:拜狮:鼓点需慢速沉稳,其拟声为“咚—哒—咚”。抛狮:鼓点应激昂勇猛,其拟声为“咚咚锵!咚咚锵!”。双狮会面:鼓点则轻快活泼,体现互动感,其拟声为“哒哒咚,哒哒咚”。
问:现代人学醒狮最难的是什么?
答:当前主要困难在于: 现代人的注意力被短视频、手机等碎片化娱乐分散;同时,年轻人普遍觉得学习过程艰苦且难以以此谋生,导致很难长期坚持这项需要时间打磨的传统技艺。破局的关键在于青年一代能否立足本土文化传承人的身份,自觉承担起粤语世界文脉的责任。只要具备文化认同并坚持学习传承,醒狮非遗必有未来。此外,醒狮文化在海外需求旺盛,广阔的市场潜力同样为其传承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保障。
在永庆坊蔡李佛拳馆的沉浸式学习,让广州华商学院粤创华章实践队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醒狮非遗的蓬勃脉动。通过与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刘富杰师傅的深入对话与技艺体验,队员们亲眼见证了传承人以南拳筑基的坚守。同时,刘师傅创新性开发的青少年速成教学法等实践,也启发了队员们对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的思考。
从刘富杰师傅的言传身教到队员们的亲身体验,这场青年与非遗传承人的对话揭示:醒狮非遗的未来,根植于对传统精髓的守护,成长于创新表达方式的探索,更离不开像粤创华章实践队这样的青年力量主动走近、深度参与,在市场需求与文化传承间架起坚实的桥梁。
(通讯员 古国轩)
校园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