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赴长三角“智启新程·AI赋能”暑期社会实践队15名师生赴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展厅视频观摩、校友深度访谈和技术闭门座谈三个环节,实践队深入了解了中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感受智能制造从技术创新到实际应用的落地路径。
数字展厅:技术落地的多元场景
在汇川技术数字化展厅内,“服务衣食住行,共创美好生活”的标语清晰醒目。通过循环播放的动态影像,实践队直观感受到公司核心技术在多领域的应用:“衣”板块的智能缝纫设备实现0.1毫米级针距控制;“食”板块的包装产线由机械臂完成每分钟120次精准分拣;"住"板块的电梯群控系统响应时间缩短至毫秒级;“行”板块的汽车电驱测试平台复现工程级工况。
展厅内,一台六关节工业机器人正在演示电池模组装配,其抓取力度稳定,99.7%的良品率印证了自主研发编码器与电机的精密性能。实践队员们注意到机械臂关节处采用特殊密封设计,运转时润滑油无滴落现象,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让我真切感受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产品竞争力。”实践队员李浩睿说到,“原本以为工业自动化离生活很远,今天才发现它早已融入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这种‘技术服务生活’的理念,让我们对专业未来的应用场景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企业展厅。胡挥宇 供图
战略解码:技术生态的构建逻辑
在公司总部会议室,通用自动化事业部垂直解决方案中心总监徐铝洋向实践队阐释企业发展脉络。他对着技术链图谱强调,汇川以电机驱动与控制为核心,横向拓展至PLC、机器人等控制层技术,纵向延伸至新能源电驱等应用领域。这种“同心多元化”战略始终锚定“技术服务生产场景”的本质。谈及研发,徐铝洋透露公司坚持“核心自主、开放合作”原则,关键部件实现全流程自研,IGBT模块采用自主设计+外协封装模式。他补充道:“在供应链管理上,我们建立‘主备协同’网络,既保障核心工艺自产,又通过战略合作提升标准化环节效率。这就像一场接力赛,每个人都要跑好自己的一棒。”
“主备协同”供应链理念,让实践队员韩骜深受启发:“技术创新不只是研发部门的事,供应链的高效协同同样是关键。就像他说的‘接力赛’,每个环节都强才能跑赢全局,这对我们未来做技术或管理都有启发——既要做好自己的‘一棒’,也要懂如何与他人配合。” 整场讲解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原本对 “技术生态” 的理解停留在概念层面,如今通过汇川的案例,终于看清了从核心技术到产业落地的完整逻辑,这种 “扎根核心、开放合作” 的发展思路,也为他们未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图为徐铝洋为实践队员进行企业介绍。朱进 供图
技术答疑:创新落地的实践路径
随后,数字化事业部解决方案中心总监陈潇男在相邻会议室展开技术对话。他简要介绍核心产品成果:伺服系统为亚运会供水工程年省 30 万度电;协作机器人融合小数据 AI 算法优化人机交互安全,人形机器人聚焦工业场景实用化研发。谈及 AI 技术应用,他调出实验室监控画面:“小数据 AI + 机理分析” 系统让电机故障预测准确率达 95.6%,无人实验室依托该系统实现日均 1200 次实验,效率较人工提升 24 倍。
图为陈潇男为实践队员答疑。朱进 供图
当听到 “小数据AI算法”时,实践队员童恒有所思:“以前总觉得AI需要海量数据,没想到在工业场景里,结合机理分析用小数据也能实现高精度预测,这颠覆了我对AI应用的固有认知。”看到无人实验室效率提升24倍的数据时,实践队员张砾为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才是技术的力量!从人工操作到无人值守,不仅是效率的飞跃,更是把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让科研精力聚焦在更核心的创新上。”
图为实践队结束调研后合影。朱进 供图
此次调研让实践队直观感受智能制造的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也认识到产学研融合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正如徐铝洋所言:“真正的创新不是单点突破,而是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它需要像树木扎根大地般扎实的基础,也需要像阳光雨露般滋养未来的胸怀。”社会实践队队长郭瀚泽说:“以前在课堂上学的‘智能制造’是课本上的名词,今天在汇川看到的,是会缝纫的机器、能分拣的机械臂、会预测故障的AI—— 原来技术真的能让生产更高效、生活更美好。” 实践队员吴世满感慨:“从核心部件自研到产业链协同,从实验室数据到实际应用场景,汇川让我明白‘科技报国’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每个工程师在岗位上的扎实创新。”这场探访不仅解码了智能制造的当下图景,更在实践队员们心中播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当青春智慧遇上产业实践的沃土,必将催生更多中国智造的新可能,让自主创新的光芒照亮更广阔的未来。
(通讯员 吴杨思淼 郭瀚泽 刘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