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煤矿产业智能化发展现状、走入国家战略前沿、探讨传统行业破局新声、厚植红色家国情怀,7月22日至24日,软件学院“聚焦能化产业发展,展现青年作为”暑期社会实践团应榆林团市委邀请,赴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深入调研煤炭资源高效利用、数字化与智能化管理等方面内容。本次活动由软件学院辅导员陈璐带队,来自软件、航天、动能等多个学院的学生线下参与。
探秘绿色园区,感知智慧矿山新貌
7月22日晨曦微露,实践团一行步入环境秀美的小保当矿业园区,开启为期三天的实践之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首先参观了企业四季展厅与精细化展厅,系统了解企业在安全生产标准化、智能化矿井建设、智慧园区治理、人才梯队培育及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从井下开采的智能装备到园区循环经济的生态链,一幅幅科技赋能传统矿山的生动图景,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黑色黄金”产业焕发的绿色生机。
作为实践的重头戏,智慧调度指挥中心的参观让队员们直观触摸到矿山智能化的核心。这里犹如矿区的“神经中枢”,调度人员通过鼠标与摇杆,即可实现井下“采、掘、机、运、通”全系统的智能管控,将传统煤矿“人拉肩扛”的作业场景升级为“远程操控、无人值守”的现代化模式。队员们亲身体验操作平台,在调度员指导下学习系统逻辑,切实体会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能源领域的具象化实践。
实践首日的最后一站是智能安培中心。护盾式智能掘进机器人的精准作业模型、5G+智慧矿区无人驾驶应急控制系统的实时响应演示、“千眼”视频监控系统的全域覆盖功能,让队员们沉浸式感受技术创新如何破解矿山安全与效率的双重命题,对智慧矿山的技术架构与应用场景形成立体认知。
播撒空天梦想,聆听强国少年新声
7月23日上午,实践团将目光投向“未来力量”,为矿区少年儿童带来“中国火箭与航天”与“飞天之翼”两场主题科普讲座。队员们以趣味实验解析火箭推进原理,用航天故事串联家国情怀,通过互动问答点燃孩子们对宇宙探索的热情。“为什么火箭能飞到月球?”“我们能在火星上挖煤吗?”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提问中,折射出对科学的向往与对祖国的自豪。讲座尾声,小朋友们在队员们的带领下共同折起纸飞机,跟随着队员们学习能让纸飞机飞得更远的方法。数十只承载着“航天梦”“强国梦”的纸飞机齐飞,既是少年理想的放飞,更是科技报国精神的代际传承。
以篮球赛为媒,共筑校企友谊之桥
7月23日下午,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友谊赛在矿区球场展开。实践队员与企业员工以球会友,赛场上“球不落地、拼搏不止”的劲头,场下击掌鼓劲的默契,不仅拉近了校企距离,更展现了青年学子与产业工人同频共振的奋斗姿态。这场友谊赛超越了竞技本身,成为校企深化交流、凝聚发展合力的生动注脚,为后续深度合作、共同解决智能化设备建设与维护埋下伏笔。
对话技术主管,探寻产业破局之策
7月24日,实践队员代表与小保当矿业运行维护、机电等核心部门技术主管展开深度座谈。围绕传统煤矿智能化转型痛点、新型装备迭代应用、全流程管理体系构建及绿色矿山建设瓶颈等议题,技术主管们详解企业如何以“制度+技术”双轮驱动保障生产安全与效率——从软件系统7*24小时运维机制到硬件设备国产化替代实践,从能耗监测数字孪生模型到碳排放管控智能算法,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产业转型的复杂性与系统性。
“智能化不是简单的设备替换,而是生产逻辑的重构。”一位技术主管的分享引发队员共鸣,大家结合专业所长,就“AI预测性维护算法优化”等提出思考,将课堂知识与产业实践深度对接,为探寻传统矿山智能化转型路径积累了第一手素材。
三天的实践虽短,却让队员们对能源产业的认知实现从“黑粗重”到“高精尖”的转变。未来,实践团将持续追踪陕北煤矿智能化建设进程,以所学所长助力能化产业数字化转型,让青春力量融入国家能源革命浪潮,在服务“双碳”战略与能源安全的征程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答卷。
文案:王智铎 晏帅 胡鑫宇 吴奕玮 毛春博
图片:西北工业大学赴榆林“聚焦能化产业发展,展现青年作为”暑期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