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
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2025年6月12日 —— 为应对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对教育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与挑战,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成立“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于今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举行隆重的揭牌仪式。这一前沿机构的设立旨在汇聚跨学科力量,深入探索AI技术重塑教学模式、优化学习过程、推动教育公平的可行路径,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核心智力支持与关键技术方案。
实验室探访:AI如何为课堂注入新活力
在研究中心宽敞明亮的“智能教育场景实验室”内,一场融合真实与虚拟的数学课正在进行。十五名佩戴轻便传感设备的中学生,其视线焦点、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乃至握笔力度,正被实验室后端的“启明”AI助教系统实时捕捉与分析。
“注意3号位学生,专注度指标持续低于阈值,疑似遇到理解障碍。” 系统平静的提示音在研究员耳机中响起。负责该项目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哲立刻调取该学生面前交互屏的实时操作记录。“他卡在了立体几何的空间向量转换这一步,”李哲迅速判断,“系统已自动推送了一段三维动态分解演示到他个人屏幕,并提示主讲教师关注。” 此时,主讲教师周敏收到提示,自然地走到该生身旁进行个性化点拨。
“传统的课堂反馈严重滞后,‘启明’的价值在于它让‘看不见’的学习过程瞬间‘显形’。”李哲指着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解释。这些数据不仅包含知识掌握度,更延伸至情绪状态分析——系统能识别学生的困惑、兴奋或焦虑,并据此建议教师即时调整教学策略或提供情感支持。“这不是监视,而是为了提供更及时、更温暖的支撑。”
教育工作者声音:从焦虑到拥抱
面对AI浪潮,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心态经历了显著转变。曾在初期对技术冲击感到忧心的上海市特级教师、南洋模范中学数学教研组长王海蓉,如今成为研究中心的积极合作者。
“最初确实担心被取代,但参与‘智能备课工坊’项目后,看法彻底改变。”王海蓉在研究中心组织的教师研讨会上分享。她展示了一个实际案例:在准备“函数综合应用”难点课时,她向中心的“智研”平台输入教学目标与学生前测数据。平台不仅快速生成了阶梯式问题组和针对性动画资源,更基于历年教学大数据,精准预测了学生可能的四个认知“雷区”及突破策略。“过去备这节课要花好几个晚上查资料、琢磨,现在平台半小时就提供了高质量雏形,我的精力得以释放,能更深入地思考如何针对班里不同小组的特点做个性化设计。”王海蓉感慨,AI正从“潜在的对手”转变为“得力的伙伴”。
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心理学专家陈岚教授提供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中心最新调研显示,超过85%的受访基础教育教师认同AI在辅助备课、学情分析方面的显著价值,对AI融入教学的主流态度正从“谨慎观望”转向“主动拥抱”。
学生体验:当学习成为“定制旅程”
对于学生而言,AI带来的最直观改变是学习路径的个性化。高二学生林小凡在体验中心的“自适应学习平台”后,对其精准性印象深刻。
“它好像特别懂我哪里弱。”林小凡描述,平台通过一系列诊断性任务,迅速定位他在物理“电磁感应综合题”中图像分析能力的薄弱点。随后,系统推送的不是泛泛的习题集,而是精心设计的“三步训练包”:第一步是互动式动态图,可视化切割磁感线过程;第二步匹配了数道核心概念辨析题;第三步才是递进的实际应用题。“闯过一关才有下一关,像打游戏升级,但每一步都直指我的问题。” 林小凡说,这种“量身定做”的练习让他感觉效率倍增,避免了在已掌握内容上重复消耗时间。
研究中心的“学习科学实验室”负责人张伟博士强调,平台的核心优势在于动态建模能力。“它不只是静态记录对错,而是持续构建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习惯’多维图谱。比如某个学生解不出题,系统能区分是概念不清、方法不会,还是步骤组合混乱,从而提供截然不同的补救方案。” 目前,该平台已在三所合作中学进行小范围实证,初步数据显示实验班学生在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上的提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班。
学术前瞻:AI能否弥合教育鸿沟?
研究中心成立伊始,便将“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置于核心研究议程。在首次年度学术论坛上,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立刚描绘了一幅极具潜力的图景:利用AI突破优质师资与资源的时空限制。
“想象一位顶尖的特级教师,其独特的解题思维、课堂组织艺术,能否被提炼、转化并赋能千里之外的乡村教师?”吴立刚展示了中心正在攻关的“名师智慧萃取与迁移”项目。通过深度分析名师课堂的多模态数据(语言、板书、互动节奏),结合认知科学模型,AI尝试提取可迁移的教学策略库和情境应对模式。这些“智慧胶囊”将内嵌于乡村教师使用的辅助系统中,在真实教学场景中提供情境化建议。
与此同时,中心开发的“多方言智能教育助手”已在云南两个少数民族县域试点。该助手不仅能实时将普通话授课内容转化为流畅的彝语、傣语字幕或语音,更能理解并用方言回答学生的提问。“技术必须服务于最需要它的群体,” 负责该项目的教育信息技术系副教授刘薇说,“消除语言障碍只是第一步,让文化背景不同的孩子能平等地提问、探索和获得反馈,才是深层次的公平。”
技术伦理:狂飙中的缰绳
在技术高歌猛进的同时,研究中心对伦理风险保持着高度警觉。法律与伦理委员会主席、哲学系教授赵明在首次全体会议上掷地有声:“效率绝非唯一尺度,教育的核心永远是‘人’的成长。”
委员会已率先制定了《教育AI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规范》,严格限定生物特征数据的采集范围与存储期限,赋予师生充分的知情权与数据删除权。针对算法可能存在的偏见问题,中心建立了“算法透明与审计小组”,要求核心模型必须通过严格的公平性测试,并定期发布影响评估报告。
“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界定‘辅助’与‘替代’的边界。”赵明指出一个关键争议点,“当AI能更‘高效’地批改作文、甚至生成个性化评语时,教师亲自执笔反馈的情感价值与育人意义如何衡量?这需要技术专家、教育者和伦理学者持续对话。”为此,中心设立了常设的“教育价值研讨坊”,确保每一项技术落地前都经过充分的伦理审视和价值辩论。
未来图景:塑造“AI原生”一代的学习生态
展望未来,研究中心正将目光投向更具前瞻性的“AI原生教育生态”构建。在脑科学与教育神经科学实验室,研究员正探索利用轻量化脑机接口(非侵入式头带),尝试解读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构思故事、解决开放性难题)时的大脑激活模式。
“理解顶尖创新思维的神经基础,或许能帮助我们设计出更有效激发创造力的AI学习环境。”实验室负责人秦奋教授解释。初步实验已观察到,学生在经历“顿悟”瞬间时,特定脑区会出现特征性活动模式,AI系统正学习识别这些“灵感火花”的微弱信号,并尝试在后续任务中有策略地引导和强化。
此外,中心牵头联合多所高校与企业,启动了“未来学习空间”大型开放实验项目。该空间完全打破传统教室格局,由高度灵活、嵌入传感网络的物理环境与强大的虚拟学习平台无缝融合。学生可随时在个人探索、小组协作、沉浸式模拟、导师深度对话等多元模式间自由切换,AI则如空气般无处不在,动态协调资源、匹配同伴、提供认知支架,却又保持“无感”的流畅。
“未来的教育,不应是人去费力适应技术设定的框架,”吴立刚教授总结道,“而是技术深刻理解并服务于人类学习的复杂本质与无限潜能。研究中心的目标,是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滋养智慧、激发创造、守护价值的沃土,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华东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的探索之路,正在延伸
校园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