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新村调研:青年与红色精神的“跨时空对话

”


2025年7月的一个清晨,南京梅园新村的梧桐树下,南京审计大学“栖梅筑梦”社会实践小分队队长张溢轩正记录一位老人的讲述。一位老人回忆,当年周恩来深夜仍在灯下工作,窗纸常透着光。一旁队员则在笔记本上勾勒相关场景。这是其暑期实践的第12天,已收集37个关于梅园新村的“活故事”。
7月3日至8月3日,这支由6名大学生组成、指导老师付倩带队的团队,深入这片承载特殊历史记忆的街区,围绕“如何让红色精神真正走进青年心里”的命题,开展了一场跨越79年的“对话”。
从文献中发现的“差异”:解码梅园独特性
团队最初认为红色教育基地大同小异,经对比梅园新村与中共一大会址资料后发现明显差异。两地建筑风格迥异,梅园的民国别墅与一大的石库门形成对比,且梅园遵循“最小干预”修缮原则,使建筑保持1946年的质感。
团队还关注到教育活动的差异,梅园的活动更贴近生活,如社区“红色故事会”,而非仅依赖展馆讲解。队员翻阅南京市档案馆300多份原始档案,包括中共代表团电报底稿、居民回忆手稿,甚至找到1947年《申报》,其中记载梅园周边商户对代表团的印象:“穿灰布衣服的人,总跟我们说‘和平要紧’。”
从访谈中感受的“温度”:老故事的新共鸣
在与革命先辈家属的访谈中,诸多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如“传递情报要假装买菜,把纸条藏在萝卜缨里”。团队设计12组访谈问题,对象涵盖纪念馆工作人员、周边居民、老居民及青年志愿者,以拼凑梅园精神的“当代模样”。
一位老人回忆,小时候曾随父亲给代表团送热水,受到过亲切对待;有青年志愿者表示,来此讲解是因为这里的故事不“说教”,能产生共鸣。这些内容让团队意识到,红色精神并非抽象口号,而是藏在“深夜灯光”“萝卜缨里的纸条”“一句谢谢”等具体场景中。
“科技+故事”的尝试:让历史“活”起来
实地考察中,团队发现展馆数字化展示停留在“图片+文字”阶段,难以吸引年轻人。
针对此问题,团队设计“信仰之路:梅园1946”实景体验,参考剧本杀形式,让玩家化身“地下工作者”,在周恩来图书馆书架间寻找隐藏线索,通过AR技术扫描墙面,观看1946年谈判代表讨论的虚拟影像;还计划让文物“说话”,如通过全息投影,让钢笔“讲述”周恩来用它起草文件的故事。
同时,团队设计“红色基因衔接模型”,将“坚韧”转化为大学生可理解的“21天挑战计划”,将“担当”转化为社区志愿服务积分,旨在让历史帮助青年解决当下困惑。
尾声:梧桐树下的新约定
8月3日实践结束时,团队将整理好的3万字调研报告及20条建议以暑期实践报告形式发表,其中包括“青年讲解员计划”,即让大学生用vlog、脱口秀方式讲述梅园故事。
团队最后一次踏足梅园新村时,夕阳透过梧桐叶洒在梅园新村30号墙上,光影酷似老照片。团队表示,明年暑假计划带回设计的剧本杀,让更多同龄人了解梅园故事。
这群青年与梅园新村的“对话”,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