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传承人
在“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广东财经大学潮韵吴塑实践团深入潮州大吴村,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吴泥塑的传承现状。面对“中国美术馆最高规格收藏”“总书记点赞的潮州文化名片”等光环,传承人们却道出鲜为人知的困境。
一、村委书记:从“生存”到“生根”,守护非遗的土壤
“大吴泥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国家级’的名头下,藏着实实在在的难处。” 大吴村村委书记的话语里,带着对非遗现状的清醒认知。
(实践团成员与大吴村村委书记交谈 陈景伊 摄)
在他看来,大吴泥塑的核心困境首先是销路与市场的局限。“不像以前那么热销了,”书记坦言,泥塑曾依赖潮会、民俗活动的需求,如今市场萎缩,生存空间被压缩,“传承只能靠家族延续,很难拓宽到更广泛的群体里去。”其次,认知度的断层也让传承举步维艰——年轻人对传统泥塑的了解越来越少,缺乏新鲜血液注入。
但村委从未停下守护的脚步。他们牵线搭桥,去年联合广州美术学院为村里十几位艺人开办培训班,从美术功底上“加餐”;他们盘活民俗场景,让泥塑在游神赛会、宗祠展览中“露脸”,从“拜老爷的吉祥物”变成“可欣赏的艺术品”;村里的老板建起泥塑博物馆,研学基地迎来一批又一批学生,“就是想让孩子们摸一摸泥土,知道大吴有这么美的手艺。”
书记对实践团说:“年轻一代要用好抖音这些新平台,让更多人看到大吴泥塑的好。但前提是多走走、多看看,别只看皮毛——我们有十几位风格各异的大师,每一把刻刀下都有不一样的精彩。”
二、吴宏城:家族传承七百年,刻下不断线”的承诺
(实践团成员与大吴泥塑传承人吴宏城交谈 陈景伊 摄)
“我们家族做泥塑的手艺,七百多年没断过。”吴宏城先生指着展馆里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家族四代作品,语气里是藏不住的自豪。作为家族传承的接力者,他对泥塑的“根”有着深刻的理解——从选泥时“看哪片土能用就去挖”的经验,到炼泥、塑形、贴塑、烧制、上彩的全套流程,每一步都是祖辈传下的“规矩”。
但这份“规矩”也面临着新挑战。吴宏城笑着说,传统题材依赖戏剧场景,如何让年轻一代理解这份“泥土里的戏剧美”,是他常思考的问题。更现实的是,现代传播技术的“门槛”挡在面前:“新办法肯定好,可我们这代人不太会用,得靠专业的年轻人来帮泥塑‘上网’。”
即便如此,家族的传承从未松懈。“做泥塑就像炼泥,得慢慢揉、慢慢熬,”他说,“只要有人愿意学,这泥土里的故事就能一直讲下去。”
(传承人吴宏城正在给泥塑作品上彩 陈景伊 摄)
三、吴维清:从潮会到展馆,一个人的坚守与一群人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来潮州时,我是大吴泥塑唯一的汇报代表。”吴维清先生语气平静却有力量。他的作品里,有“丑得可爱”的程咬金,有即将完工的108人英歌群像,更有按传统贴塑技法还原的戏剧人物——每一件都藏着对“老手艺”的执念。
但这份执念背后,是传承的孤独。“揭阳破门楼郑大会,以前是我和两三个老人提供泥塑,现在就剩我一个了。”他提到,大吴泥塑曾靠“潮会需求”活了七百年,家家户户做泥塑的热闹场景,如今只剩零星坚守者。“家族传承的模式,让手艺很难走出‘小圈子’,”他感慨,“年轻人宁愿去城里打工,愿意蹲在泥堆前的太少了。”
(实践团成员与大吴泥塑传承人吴维清交谈 杨哲 摄)
不过,泥土的温度从未冷却。他带着团队做英歌泥塑,把作品送进广东省非遗馆;用贴塑技法还原老艺术家的故事,让泥塑成为“会说话的历史”。“做泥塑得想象人物的魂,就像当年潮会里,人们捧着泥塑拜‘老爷’,拜的也是一份念想。”
站在他的制作室里,未完成的泥塑坯子整齐排列,仿佛在等待被赋予新的生命。或许正如这些半成品,大吴泥塑的传承之路虽未完成,但总有人在揉泥、塑形、等待绽放。
从村委的统筹守护,到家族传承人的接力,再到坚守者的孤独耕耘,大吴泥塑的故事里,有泥土的厚重,更有“不歇、不断”的韧性。潮韵吴塑实践团将带着这份感动继续前行,让更多人看见泥土里的千年匠心,助力非遗在“百千万”工程中焕发新活力。
(实践团成员与大吴泥塑传承人吴维清先生合照)
来源|广东财经大学潮韵吴塑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