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1 日下午 3 点 10 分,湖南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三下乡” 社会实践团踏入湖南岳阳县立新村,目光被村口那片熠熠生辉的光伏矩阵所吸引。这座由 302 块光伏板整齐排列的绿色能源基地,正是立新村新安光伏发电站的核心所在。作为村里的 “阳光银行”,这座 80 千瓦的光伏电站每年能稳定输出 74889 度清洁电力,扣除运营成本后,年纯收入可达 33700 元,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 “绿色引擎”。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动“双碳” 战略的背景下,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形式,正在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的能源结构。74889 度电的年发电量,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约 25 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近 70 吨,为村庄铺就了一条低碳发展之路。这些电力不仅满足了村集体公共设施的日常用电需求,多余电量并入电网产生的收益,更成为村集体经济的稳定来源。村委会用这笔收入改善了村内道路照明,增设了文化活动中心的空调设备,让村民切实感受到绿色能源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
立新村的光伏电站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还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光伏发电,村民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成本,同时也能为国家的“双碳”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并非止步于对光伏电站的参观,更主动与立新村村委会展开了深入而坦诚的交流。在对话中,他们详细了解到光伏发电在农村推广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与挑战:比如部分村民对光伏技术的认知仍有局限,初期推广时存在一定阻力;光伏板的日常维护需要专业知识,村里缺乏长期稳定的技术支持等问题是基层在推进绿色能源项目中需要攻克的难关。
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这次立新村之行收获满满:不仅拓宽了对绿色能源应用的认知视野,更在实地调研、沟通协作中显著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队员们在日志中写道:“当清洁能源遇上乡村振兴,技术创新就有了扎根大地的力量。”亲身感受到光伏发电为乡村带来的变化,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投身社会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他们坚信,当代大学生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绽放青春光彩。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实践中的感悟与力量,继续深耕专业领域,积极探索服务基层的新路径,用青春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属于青年一代的坚实力量。
通讯员:刘家骅 刘祥红 谢丁
摄影:张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