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岳阳县清水村,青山如黛,碧水潺潺。湖南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青年学子,聚焦“双碳”目标,深入农户开展“碳足迹”调研。他们走访农家,运用专业知识,探寻乡村生活的“绿色账本”,解码生态宜居与可持续发展的清水实践。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乡村低碳转型意义重大。该学院学子紧扣时代脉搏,精准定位“乡村碳足迹调研与低碳发展路径探索”实践主题。
叩门问“碳”:倾听乡土绿色脉动
学子们穿梭于清水村阡陌之间,带着精心设计的问卷,走访了四户代表性家庭。古稀老人张大爷家。 传统柴火灶曾是厨房主角。学子们运用专业知识和简易设备,测算其燃烧效率和碳排放,数据直观揭示了传统能源的“碳包袱”。张大爷感慨:“以前只知烧柴方便,没想过这烟还‘压秤’(指碳排放高)哩!”学子们适时介绍了清洁高效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和节能灶具,激发了老人尝试意愿。
返乡创业青年李明家。 庭院光伏板熠熠生辉,屋后小型沼气池“消化”厨余垃圾与牲畜粪便。李明介绍:“‘阳光电’自用有余可售电网,沼气做饭干净省气,节省开支,‘碳账’也亮眼!”其“新能源应用+循环农业”模式,成为学子眼中低碳发展的生动样板。
规模种植户王婶家。 学子们将视角延伸至生产领域,调研其化肥农药使用、农机能耗及秸秆处理。发现精准施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已应用,但大型农机高油耗仍是“碳足迹”显著项。这引发了学子对推广电动农机、建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站的思考。
村小教师刘老师家作为新式农居代表,学子们关注其用电习惯和节能意识。通过智能插座(模拟)监测,发现待机能耗和空调使用习惯是潜在“碳泄漏点”。一场关于“随手关电”、“选用高能效家电”、“绿色出行”的科普互动随即展开,建议得到欣然采纳。
从“碳足迹”到“振兴路”:青春的思考与担当
短短数日走访,四户故事如同棱镜,折射清水村低碳发展的探索、挑战与希望。学子们深刻体会到:转型之需——乡村低碳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关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多元——减碳需因地制宜。推广清洁能源(光伏、沼气)、改善用能方式(节能灶具、电器)、发展生态农业(精准施肥、秸秆还田)、倡导绿色生活(节约用电、绿色出行),清水实践展现了多样可能。青年可为——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科技是引擎,人才是关键。作为电气信息人才,学子深感责任,未来可将知识应用于乡村智慧能源管理、分布式发电、节能技术推广等领域,为乡村绿色画卷注入“智慧动能”。
清水村的青山绿水间,湖南工程学院电气学子的足迹,丈量了农家的“碳足迹”,更丈量了青春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度与广度。他们以专业知识解读乡村“绿色密码”,以赤诚之心感知时代“低碳脉搏”。这场实践,是青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写照,是“双碳”目标在乡土落地的微观映照。当青春智慧与绿色梦想在乡村交融,一幅科技赋能、低碳引领的振兴新图景,正于洞庭之滨徐徐展开。清水探索为乡土提供借鉴,青年思考与行动,则如点亮前路的璀璨星光。
通讯员:刘家骅 蔡昊 姜曾艳
摄影:王爱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