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7月17日上午八点,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外国语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等院系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开展“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大禹精神”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学习长江文化与大禹治水精神。
2025年7月17日上午八点,华中农业大学组织园艺林学学院、外国语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等院系的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晴川阁),开展“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大禹精神”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加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挖掘大禹治水精神在新时代的丰富内涵。
实践团队成员参观大禹文化博物馆
步入展厅,红色展板上醒目展示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映入眼帘。同学们驻足凝望,深切体会到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根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泉的重大意义,并纷纷表示要牢记嘱托,争做长江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
带着思想指引的感悟,团队深入展厅核心区。金色的《前言》展板厚重铺陈,详实的图文将“三过家门而不入”“铸九鼎、划九州”等大禹治水史诗娓娓道来。凝视着先民与洪水抗争的画面,大家仿佛置身远古,被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尊重自然的科学精神、“九州一家”的团结思想深深震撼。“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这种奉献和团结正是我们当代青年所需要的。”同学们由衷感慨:大禹精神不仅是民族的精神图腾,其蕴含的奉献、科学、团结理念与当代抗洪精神、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契合,更是激励新时代青年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实践团队成员看抗洪精神的代表人物
随后,实践团参观了《涛声依旧 换了人间——武汉治水历史文化展》。丰富的文物、图片及多媒体展示,生动勾勒出武汉从古至今波澜壮阔的防汛抗洪长卷。从筚路蓝缕的古代治水到科技赋能的现代防洪,跨越时空的治水实践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担当、尊重规律的精神传承,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大禹精神的永恒价值。同学们一致认为,要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此次社会实践创新采用“红色足迹+文化传承”模式,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与文化寻根之旅。在长江文明的千年律动中,同学们读懂了融入血脉的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澎湃涛声里,锚定了青春奋斗的清晰坐标。团队负责人表示,大禹精神所蕴含的奉献、科学、团结理念,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更与当代抗洪精神、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契合,是激励新时代青年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把实践的所见所思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投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实践团队成员看九州禹踪之湖北
据悉,该团队后续将整理实践成果,制作短视频等融媒体产品,广泛传播大禹文化与治水智慧,以期让更多人了解大禹精神、感受长江魅力,共同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力量。此次主题实践活动由此启程,青年学子们也将自觉担当文化传承使命,扬帆起航。
文字:姬祥
图片: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