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娣与病毒“共舞”
一个是叫奥兹的白血球,一个是叫德雷克斯的感冒药片,它们共同的敌人是超级病毒斯瑞克司,这是电影《终极细胞战》中的三个动漫主角,最终奥兹和德雷克斯一起打败了超级病毒斯瑞克司。
而当病毒进入人们真实的生活,抗击之路却并不像电影中呈现的那样一帆风顺。在与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这两年多时间里,我国就有不计其数的人参与其中,我校校友、甘肃省疾控中心病原生物室副主任技师李保娣便是其中普通的一员。
抗击新冠时默默无闻
“实在不好意思,我这会刚下班走在路上,才有时间回复你们的消息……白天太忙了……”点开微信语音消息,传来李保娣断断续续、气喘吁吁的声音,而收到这条消息的时间,是凌晨3点多。
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早晨六七点又得起床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工作,是这段时间李保娣的工作常态。
在兰州本土疫情爆发以后,李保娣就和同事们一起,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一线,主要从事阳性病例的基因测序和核酸检测工作。
在新冠疫情防控体系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基因测序成为寻找病毒源头的有利工具。实验室工作人员得到阳性病例标本的全基因组序列后,可以根据其核苷酸位点数的不同,判断病毒属于第几代,在一步一步的分析后还可以和全国的数据库进行比较,判断病毒从哪里传播而来,这对于从源头上管控疫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会特别关注新冠病毒的源头问题,尤其是涉及到地区之间的疫情传播时,溯源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根据基因检测、分析出来的疫情源头为政府的管控提出及时、有针对性的管控建议。”
除了给阳性病例的新冠病毒进行基因测序、溯清病毒源头,李保娣所在的实验室也负责省内的核酸检测工作。对于做核酸的群众来说,只需要摘下口罩配合医护人员操作就结束了做核酸的步骤,但对于像李保娣一样需要分析样本的工作人员来说,远没有这么简单。接收标本、核酸提取、PCR上机、数据分析、报告发放都在他们的工作范围内。
繁杂的工作任务并没有磨灭李保娣的工作热情,每次提到自己正在做的工作,她都语带笑意,轻轻地描述着:“累一点没什么,这项工作很有意义,我打心底里想把它做好。”
研究病毒时兢兢业业
自2009年7月从兰大硕士毕业参加工作以来,李保娣就一直在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生物实验室工作,从事流感、禽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病毒的监测、检测及进化研究,在这一方面她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不少。
李保娣先后参加了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ZIKA、MERS应急检测等多起省内重大传染病疫情的现场调查、标本采集、实验室检测等工作。她尤其记得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就遇上的甲型H1N1流感。“那时候甲型H1N1流感肆虐,我和几位同事都是刚刚参加工作,每天都加班是我印象最深的事情,甚至连续熬过好几个通宵,直到工作好几个月之后我们才知道单位正常下班的时间是五点半。”
作为技术负责人,她主持建立并开展了流感、禽流感病毒等病原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方法。
2015年,李保娣所在的病原生物实验室被评为省级流感参比中心,每年要开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整个监测年度全省流行的代表性流感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流感病毒由于其本身是由8个分节段的RNA片段组成的单股负链RNA病毒,非常不稳定,极易发生变异,所以每年流感疫苗所含毒株成分因流行优势株不同而有所变化。“WHO有一套非常成熟的体系来保证流感疫苗的更新,它会根据全球流感病毒监测结果,在每年2[月和9*月,分别针对下一个流感流行季节可能出现的几种流感疫苗类型做预测性推荐。而我们每一家流感参比中心的监测数据都是预测当年流感流行类型的重要科学依据。流感病毒序列测定中最难的就是每一节段RNA片段全基因组序列的获得和最终数据的拼接分析,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现在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一个工作流程和分析系统来保证流感病毒基因序列测定的高质量完成。”
2018年,李保娣开始尝试做基因测序工作。“一开始真的做不好,这个技术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且也比较难,学起来是有困难的。”即使如此,从这一年开始,她带领团队连续2年完成了省级流感参比中心每年30余株不同型别流感病毒的全基因序列,该工作弥补了省内相关病毒全基因序列分析研究的空白,建立了基于流感病毒基因序列的预测预警新技术和规范流程,为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预测、预警提供了科学指导。
2020年,李保娣被评为甘肃省“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并荣获第24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
学习充电时迎难而上
为了尽快掌握基因测序技术,李保娣不仅通过自学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而且积极申请参加相关的实践操作学习。2019年年底新冠疫情爆发前,李保娣带领实验室部分成员在武汉学习基因测序技术。“学了一个星期左右,每天都是从早到晚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从武汉回来后,她又马不停蹄地前往中国疾控中心进修流感病毒测序及耐药分析方面的知识,因为她明白,只有亲身参与到别人的实验过程中去,才能真正掌握原本不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任何自学或线上学习代替不了的。“这期间我的收获特别多,主要学习了新冠病毒的二代测序的知识和流感病毒的相关实验操作。”
不断的学习充电使李保娣不仅在基因测序方面操作更娴熟,也让她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更加了解,在抗击新冠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在承担相关检测任务时更游刃有余。“这段时间每天都会有标本不定时送到实验室来,我们就随到随做。疫情发展到现在,我们的应对措施也越来越多样,对病毒的检测也越来越专业。”
从事疾病防控工作的人员不仅要承担高强度的工作,还面临高风险的感染机率,在病原生物实验室尤其如此。因此,从事该行业的不少人在工作几年后往往选择转到其他科室,李保娣却从来没有动过这方面的心思,因为这是一份她越干就越热爱的工作。
“从事这个工作时间越久,对这个行业了解越多,就越喜欢这个工作,这份工作带给我的职业满足感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是非常幸福的事,我正在经历属于自己的幸福。所以没想过那么多,只想把手头上的每一个任务做好就足够了。很多人觉得这份工作属于高危工作,即便如此,危险的事情也总要有人做,我不怕成为那个人。”
时间:2023-03-15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李保娣与病毒“共舞”
- 一个是叫奥兹的白血球,一个是叫德雷克斯的感冒药片,它们共同的敌人是超级病毒斯瑞克司
- 03-15
- 连蓉娜从“我不会”到“我可以学”
- 受到家里人的影响,高二时的连蓉娜就很坚定地想去学医,“就是觉得这个职业很伟大,很高尚”,高考填报志愿时临床医学成了她不容置疑的
- 03-15
- 柴春从萌新到优秀毕业生
-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春去秋来,五年匆匆,炎炎夏日,又是一年毕业季
- 03-15
- 周一欣一心为教学
- 2001年9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兰州大学榆中校区迎来了它的第一批学生,经济学专业的周一欣也在这里迎来了自己的大学新生活。
- 03-14
- 龙瑞军“一带一路”上的兰大“使者”
- 在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龙瑞军教授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带一路”全景地图和青藏高原地形图,远远望去,这两幅地图仿佛将事件“空间化”
- 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