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廊里,一个将近1米8的“高个”机器人缓缓抬起它的“右手”,正在接受站在一旁“主人”的测试;走近一个个“格子间”,来自键盘的敲击声清晰可闻,原来是忙于科研攻关的老师们在埋头“奋战”,难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在实验室里侧的光学平台附近,几个学生正在做光学测试,孙婷老师正在为他们指导……这一幕幕繁忙而有序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龙岗路27号的先进光电子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发生,再平常不过。2016年7月,孙婷从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来到我校光电学院担任教师,成为了先进光电子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常住民”。来校工作即将两年,孙婷逐渐适应了身份的转变,习惯了“教学+科研”的快节奏生活。
初登杏坛:从博士后到副教授
孙婷可谓是“项目达人”,刚过而立之年的她,已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基金、中国科协的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等多项项目,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研究。而面对新的身份——教师,孙婷还是花了一段时间进行适应。来校工作前,孙婷主要是按照导师的要求,按部就班进行科研,负责一部分关键技术的攻关;成为一名教师后,环境和身份都发生了转变,需要以培养学生为最重要的目标,同时很好把握科研方向。“那段时间,我经常和学院领导、老师们讨论。”孙婷回忆起那段时间调整心态的经历,不禁感慨万千,“前辈们的话对自己启发很大,我逐渐理清了思路。”
关于教学,孙婷有着独特的心得体会。她觉得,作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爱”与“小爱”。“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心中有大爱。”孙婷说道,“中国在一些高端、精密的装备制造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为中国制造、中国装备贡献力量。”而孙婷眼中的“小爱”,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学科专业的热爱与兴趣。孙婷习惯在上课时列举很多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希望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实用性,从而爱上这门学科。
来自研1603班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的姬松松,是孙婷的“开门弟子”。在姬松松眼中,这位导师耐心细致、思维逻辑清晰,经常为大家推荐文献,有时还会买一些专业书籍。“孙老师还反复指导我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给了我很多建议和指点。”姬松松十分感激。在孙婷的课题组,氛围也很和谐。在两周一次的组会上,孙婷引领大家一起头脑风暴,享受着思维火花碰撞的快感。
这学期,孙婷为大三的同学们教授《光电检测技术》课程。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孙婷尽心尽力,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取经”,专心备课。孙婷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教学是最重要的,是一个老师的立身之本,必须做好。”尽管课前准备长足而充分,第一次登上讲台的孙婷心里难免有些忐忑。一次课后,孙婷跟大家坦言,生怕因为自己的经验不足,难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学生们也十分理解老师,反过来为老师加油鼓劲。孙婷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心中充满感动。2017年,孙婷通过学校的绿色通道获聘为副教授。从讲台下的博士生到讲台上的副教授,孙婷已经完成了这个完美的蜕变。
专注科研:循此苦旅以达天际
孙婷目前研究的领域主要是航天器应用的光学敏感器,特别是姿态敏感器。“姿态敏感器对精度要求比较高,是航天器必不可少的传感器之一。只有姿态测得准了,才能实现良好的控制,才能精密地完成任务。”孙婷介绍道。孙婷最近正忙于算法编程,为实验做前期准备。
在孙婷眼中,科研有时候是孤独的。传感器实验的光学标定对环境要求比较高,需要在暗室里进行,不能开灯,不允许人走来走去,有时候连显示器的光都会有影响。在这样全封闭的暗室里,实验往往要持续2个小时到半天的时间。实验者不能离开、不能走动、不能中间休息,需要不时发送指令,或调整实验的参数。如果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参数可能发生漂移,整个实验还需要重新开始。“做这个实验时,会感觉特别孤独。”孙婷说,“仿佛整个世界就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但孙婷觉得,科研正需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做得出成果。
在孙婷眼中,科研有时候也是热闹的。先进光电子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环境优越,设备精度比较高,功能比较齐全,为孙婷的各项实验提供了很大帮助。作为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这里涉及许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比如生物检测、视觉测量等。仪器大到宇宙探测,小到微米纳米,同一个专业老师的研究领域可能截然不同。但追根溯源,这些实验基本上都与光学、成像、测量相关,和物理、生物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师生们经常聚在一起交流讨论,帮助彼此拓宽思路。
孙婷的微信个性签名来自埃隆•马斯克喜欢的一句话:“循此苦旅,以达天际。”今年2月,马斯克将人类现役运力最强的火箭送进了太空,并完成一级火箭回收。同样在航天领域科研攻关的孙婷,时常用这句话鞭策自己,鼓励自己勿忘初心、常怀信念。“浩瀚星空,值得我们去探索”。
严谨治学:顶天立地不急不躁
孙婷一直牢记她的导师尤政院士对大家的要求——要做新时代“顶天立地的复合型工科创新人才”。“顶天”是要把握国家发展战略、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从事世界一流的学术探索;“立地”是要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集中精力、脚踏实地进行高水平的应用开发,解决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对于导师的谆谆教诲,孙婷从来没有忘记。“老师当年对我们的教导,我想现在也适合我自己,同样适用于我指导学生的过程。”孙婷说。
作为精密仪器科学的研究者,孙婷觉得,勤奋踏实、不急不躁是科研必备的品质。淡泊名利、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坚持,才能集中精力,做出一个个看似不起眼但核心的精密传感器。孙婷相信,勤奋、严谨、多思考,在成长的路上踏实前进、慢慢摸索,未来一定可期。
作为年轻一代的教师,孙婷时刻提醒自己要常怀进取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不忘初衷,始终抱有对世界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对教育的热忱。孙婷愿意做新时代知识的播种者,将这份对知识的热爱播种在菁菁学子心中,萌芽、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