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刘景怀穿过沙河的集市,挤上了公共汽车,春风混杂着泥土和汽油的气息在鼻尖萦绕……
退休不褪色
刘景怀祖上是南口农民,50多年前到部队穿上了军装,后来又随部队集体转业到了老十九院(清河校区的前身),在学校管过学生,干过党务。20年前退休后开始担任清河校区离退休二支部书记,至今已经连任三届。从清河校区搬家到沙河有一段时间了,一来远了,二来年纪确实大了,曾想着卸任,可老同志们都挽留:“景怀,你不干不行啊。”79岁的老支委刘兴治拉着他的手:“景怀,有什么事情以后找我,房子卖了到我家吃饭去。”刘景怀性子急,心却软,架不住老同志们央求继续连任,却挨了老伴的唠叨:“你说,你都70多了,怎么又去当支部书记,给你涨工资了?一把年纪了你说你这是干嘛呀?”他嘴上也这么叨叨过,可还架不住自己想往学校跑,参加支部活动的念头。
公共汽车摇摇晃晃到了西三旗,西三旗是北边著名的堵点。腿站的酸麻,他环顾四周,然而并没有人下车,也没人让座。他宽慰自己,年轻人都着急上班,我反正没事。车走走停停,7点出发,到学校都快9点了。初春的校园柳树刚刚吐了些许绿,他喜欢看孩子们在校园里欢蹦乱跳,读书学习。在清河校区住了一辈子才搬到沙河,从周边全是菜地到房子一点点建起、道路一尺尺拓宽,他眼见着学校的成长,哪棵树是什么时候种的,哪栋楼是什么时候盖得都清清楚楚。这里有他的老房子、老朋友,还有他起起伏伏的人生回忆。来到清河校区南区的家委会,这里是梁舒惠的办公地点,也是清河校区离退休老同志经常举行活动的地方。梁舒惠是刘景怀认识了几十年的老朋友,和他一样,也热心肠的老教师,退休前一直在离退办工作。梁淑惠唯一的女儿在澳大利亚,结婚生孩子她都没怎么管,反而把老伴派出了国照顾女儿。自己在国内成了“裸官”——离退休党委委员兼退休一支部的支部书记,也是学校家委会、关工委的骨干成员。
刘景怀、梁舒惠加上75岁的王国华,他们在清河校区住了一辈子,也工作了一辈子,三个支部书记非常热心负责,“三会一课”的张罗安排,离退休党委布置的任务,肯定碰头互相商量,一丝不苟、保质保量地完成。“党支部书记要具备责任意识、表率意识、关心意识、奉献精神。即便退休了也一样!”刘景怀一边扶着眼镜一边捻动他的老文件夹告诉大家。
夕阳更生辉
老文件夹有些年头了,里面有他用圆珠笔抄写的各种各样的材料——修养身心的、“三会一课”的、“两学一做”的……厚厚的一沓材料记载着刘景怀的摸索——年纪大了、眼睛花了,还不会用电脑,所有的稿件都是他戴着老花镜一点点摸索着写出的:“人老了就是怕自己跟不上时代,更怕自己被时代遗忘,所以更要学习跟上形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支部所在的老同志们也和学校的年轻人一样,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积极做合格党员……他们分外珍惜“两学一做”的学习机会,每次学习前,支部书记们都得先学把重点挑出来归纳、提炼,提前学,领会要义,然后再带领大家学习。“老同志们有的在校外,有的生病行动不便,聚在一起不容易,所以一起学习效率必须高,不能流于形式。”刘景怀说。
刘景怀、梁舒惠、王国华都是校关工委骨干成员。花影掩映下的小营校区一教101是关工委值班室。他们与其他10多位老同志一起,轮流每个周三下午2点至4点30半在这里值班。开会的前一天,梁舒惠是踩着12点的星光回家的,打开家门往老沙发上一坐,她松了口气。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小慧发的短信又展现在眼前:“谢谢您梁妈妈,我会好好度过这个坎的。”小慧是个心气强的孩子,心心念念考清华,今年考研失利后,好强的她在厕所把书本全部撕了。家里妈妈啥都不知道,她找到梁舒惠眼泪水哗哗地流,纸巾丢满了一个纸篓。俩人谈了一下午。天摸黑时,梁舒惠又从关工委办公室出来追到宿舍,一直谈到夜里11点36分。看着孩子擦干泪水,点头承诺好好对待生活,勇敢面对未来。她才放心,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星光回到自己的老房子。不光是梁舒惠,清河校区三个退休党支部和学校研究生、公管传媒学院的学生党支部们结对子开展“1+1”牵手共建活动,大家常和孩子们在一起回忆往昔,畅谈未来。有时候孩子们不愿意和家长、老师、同学们说的话,都会找到老同志们。“也许把我们当作一个可倾诉又能给他们提供人生指导的陌生人,我们也乐于当这样的陌生人。都是孩子,我们的孙子辈,关心爱护下一代是我们党支部应该做的,也是一名合格的老党员义不容辞的……”梁舒惠说。
党支部除了关心帮助孩子们,还积极做学校和老同志之间的桥梁。老房老设备欠修,部队食堂排放油烟,取暖问题等等,凡是老同志们反映的问题。党支部必定尽心尽责地向学校反映,能解决的上下联络沟通解决。不能解决的,耐心做好老同志思想工作。“人们习惯用‘船到码头,车到站’形容老同志退休,但是在清河校区退休支部看不到这种现象。我们这些老同志们都愿意发挥余热,知易行难,“两学一做”,关键还是在‘做’,退休了你也是党员,怎么才能做合格党员是每一位退休老同志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刘景怀说。
清河校区离退休党支部和公管传媒学院学生党支部开展“共享支部建设经验深入推进‘两学一做’”主题座谈会
(前排左三梁舒惠,前排右二王国华,前排右三刘景怀)
枝叶总关情
清河校区南区住的都是早年部队一起转业的老同志们,这几层的小楼有着梁舒惠的青春回忆——她十三四岁到这里当兵,学医学知识,和大家一起下乡到五七干校军医训练队,为农民朋友们做手术,当时医疗条件很差,棚子一搭就是手术室。“穿着阔腿裤子,吃饭就在田边蹲着……现在条件好多了,在过去想也不敢想。”梁舒惠说。三十多年光阴倏忽而过。转眼她也从学校离退办退休近10年了,可用了十几年的老电话号码簿还保存着,党费收缴表格,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多年都习惯于为老同志服务,退休了这个习惯仍然没改变。梁舒惠记不得自己多少次迈着老寒腿踩着雪这栋楼那栋楼、上上下下地穿梭着收党费,谁的腰不好,谁的腿不好,谁卧床了……她心里都有数。为老同志服务不仅仅是习惯,还有对多年老街坊老同事的知根知底、相濡以沫的情谊。那次,听说张春茂老师病了,在清河住院也不知道在哪个医院,她就着急了,骑着三轮车带着支部委员孙红喜,一路飞奔到清河,打听了两个医院才找到住院的老人。
刘景怀急性子爱较真,谁也不能给他委屈。可退休了当选离退休党委委员、支部书记后,却受了不少气,哭了好几次。有时候气得直跳脚,心里骂人家老糊涂了,冷静下来一边宽慰自己:“身体好的时候谁不是现在这个状况,这都是病拿得,都老了,“四不清”了……”人越老感情越丰富,老朋友走时,再难也要去送送,但去一次殡仪馆难过一次。
刘景怀、王国华、梁舒惠常回忆年轻时候。他们记得,60年代当兵,一身绿军装曾让他们几天几夜睡不着觉……她记得,那年好不容易被推荐上工农兵大学,她却毫不犹豫地把名额让给了困难的同志……干了一辈子党务工作,退下来后不自觉地嘴上还挂着当时的言语习惯,不知道的小年轻说他们端架子。理解的知道这是他们这一辈人的习惯和心中的情节。
刘景怀说:“清河校区退休党支部的老同志党性觉悟都很高。一支部书记王国华挂着尿袋还惦记着支部的事情,58年党龄的刘兴治连续做了两届的支委,自己和老伴都得了癌症,但仍坚持来支部学习……还有史老师、韩老师病病歪歪的也赶着参加支部活动……”刘景怀、梁舒惠、王国华自豪于三个退休支部的工作:支部活动规范健全,“三会一课”,虽说是老同志,但是丝毫没有因为身体等原因缺少一项!组织捐款献爱心的工作,三个离退休党支部的老同志们捐款时你100,我300,一下子就捐3000多!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心得体会总共交67篇,好多老师都80岁了仍坚持学习写心得体会……工作中大家尽心尽力为老同志服务,思想上政治上时刻与中央保持一致。
“支部工作做得好,这些都源于情谊,老同志对老同志的情谊,老同志对学校的情谊,老同志对党的情谊。学校党委从生活上照顾、从情感上关怀离退休老同志,让我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得,我们也应该不忘初心,老有所为,积极发挥余热,为学校的‘五个环境建设’作贡献,为学校的转型发展作贡献。”三位支部书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