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力力推机电系统测控技术创新发展
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徐小力的狭长办公室里,最显眼的是一台看起来比普通显示器要大许多的“巨型”显示器。因长年运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研究,徐小力的视力明显下降,需要设置超大字体才能看得清晰。在此之前,他直用一台会议投影机替代显示器进行工作,但这台投影机却因不能忍受超负荷的工作量而提早“罢工”。
创新是源动力
在到清华大学学习之前,徐小力是一名普通工人:“我抽空自学了许多专业书,还选读了大学的教材。”正是由于这种对学习的渴望,使得徐小力在后来的大学学习及进一步深造
和研究工作中能够如鱼得水。
进清华大学之前,徐小力已是所在工厂和总公司的“技术革新”能手。现在看来,当年的“技术革新“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和环境的局限性,但是对于创新来说,重要的是意识而不是结果;个人的成就,不一定是在年轻时就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他的创新意识及创造冲动,他所具有的好思考及好尝试的潜质。
1984年,徐小力开始攻读工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机电技术,当时他所在的研究室拥自一部全国仅几台的国际尖端的信号处理设备。这使得徐小力在研究生阶段便幸运地“亲密”接触到了高端系统,使他在未来将信号处理等现代技术融人传统机械系统的研究之路上有一个较高的起点。随后的这些年里,他又攻读了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依然是机电技术。
在进一步的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对电子技术的热爱和对机械工程专业的深人钻研,使他向“交叉”技术领域发展,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机电系统测控技术发展之路。徐小力深入研究了机电系统动态特性、故障诊断和光机电测控系统集成等多学科交叉技术,并努力进行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这种要发展,要创新的意识与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与徐小力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相伴随。他长期从事机电系统测控技术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机电系统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趋势预测技术、测控系统集成和远程网络监控技术、智能仪器及虚拟仪器等现代仪器系统。
徐小力现任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机电系统测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机械电子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带头人。他所带领的机械电子工程团队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学术创新团队,他担任了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多个学术职务,还负责组织本研究领域的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全国性学术会议,被评为北京市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为了表彰徐小力在机电技术领域做出的突出成绩,1995年国家机械部授予他“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1999年国务院批准他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抓实验室发展
2008年,教育部批准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建设“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徐小力全面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谈起实验室的发展,徐小力眼中闪烁着光芒,他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点击鼠标,逐一讲解实验室的各种情况,介绍简洁而朴实。幻灯片上有刚刚完成改建、焕然一新的实验室,有自行研发和新购置的先进仪器设备、培养学生的现场,还有专家考察和验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情形。在他的介绍中,都会用一件件材料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十分认真。从教师认真的工作中,从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中,从徐小力简单而又自信的言谈中,让人充分感受到了“学风严谨,崇尚实际”的分量。
2010年,省部共建现代测控技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验收会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召开,徐小力为此就“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关情况向专家组成员作了工作汇报。专家组在听取汇报和现场考察后,通过质疑和讨论,认为实验室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成绩显著,建设期间,在主要研究方向上显著提升了相关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水平,并应用于制造技术、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生物医学,以及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承担了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实验室建立了学术队伍,促进了学科的发展,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了对外开放,开展了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符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验收要求,同意通过验收。
实验室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市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机械电子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的建设。实验室的良好运行也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平台,提升了研究生培养水平。以实验室为研究基地,培养了一批包括博士、博士后、硕士在内的复合型、应用型本学科专业的优秀人才。
学术需要沉淀
“学术更需要沉淀。”徐小力这样说。从徐小力的简历也看得出来,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非常平和,非常清晰,非常稳健。对徐小力来说,他的成功并不是某次“顿悟”的结果,而是遵循了清华“勤奋”和“求实”的学风,是从学习和实践的那一天开始就慢慢形成的某种习惯。
在徐小力主持完成的“现代仪器制造柔性研发平台的创建及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中,他提出了面向仪器的柔性研发系统的理念,对现代机电设备智能化监测分析的核心技术开展了创新性研究,完成了仪器系统的创新设计,该研究成果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光机电体化测量分析仪器研发平台构建及系列产品开发”研究成果获得2006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正在承担课题还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与企业合作重大研发项目。
徐小力表示,目前他正在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涉及了光机电等多学科交叉的现代技术。现在,在他的头脑中,思考的元素愈来愈多样化了。他在机电工程领域,源源不断地将新知识、新技术结合到传统机械学领域当中。“实际上就是光机电一体化的巴路,未来还可以把更多的技术整合进来。”这也正是徐小力努力探求并在实践的道路。
近年来,他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举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项目、国家级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以及批重大横向科研项目,取得了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科研成果,研究成果广泛地应用于制造业、机械电子、仪器仪表以及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在国内外发表了学术论著200余篇(部)。
比如,徐小力主持完成了系列光机电一体化检测仪器及系统的研发,从项目研发之初就非常注重成果转化。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分析层次提升,相关骨干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成功地开发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光机电体化新型仪器及系统,并被广泛地应用于机械、电子、石化、电力、航天、医药、材料、交通和环保等许多领域;研究成果在多个仪器系统制造企业的新产品集成创新和传统产品提升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又如,徐小力主持完成了面向关键机电系统的工作状态监控和早期故障预报技术研发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油田采油的大型注水机组、市政的大型供水机组、石化企业的大型烟汽发电机组、机车的大功率动力机组、煤矿的通风大型风机以及发射系统安全监测关键机电系统,新技术能够在重要|殳备安全保障,延长设备累计维修周期,减少设备维护费用,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科学维护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扬清华精神
在清华上过学的人通常都有这样的体会,这个学校有一种独特的精神魅力。以至于徐小力毕业后仍与母校清华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如他与清华大学合作完成重要科研基金项目,共同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共同承担国家重点项目的立项和验收,还曾受聘为清华兼职指导教师,受邀参加清华大学论文评阅和答辩等。
在教学中,用徐小力自己的话说“要努力禀承清华老师的精深和务实的作风”“注重理论方法上的严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人教学,增强师生的互动性,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的热情和信心。他主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他带领学生到条件艰苦的工业现场进行科研实践,曾经严冬数月与学生同住野外施工移动房,以言传身教方式推崇“勤奋”和“奉献”的清华传统。他在生活中关心热爱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有些学生因家庭困难买不起材料,徐小力便代为购齐。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充足的实验条件,他将进行科研和研究生学习的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学生有困难找到他时,他都会尽全力提供帮助。他鼓励优秀学生继续深造,将有潜力的学生推荐给国外合作大学,帮助学生接洽就业单位,自费资助病困学生……
多年来,徐小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众多毕业生在国家建设中做出突出业绩。
徐小力教书育人皆获丰收。2006年,他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07年,他被授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8年,他被授予“北京市师德标兵”,2009年,他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对他的核心评价是:以德育人,甘为人梯。
“讲台上的徐老师不仅是一位授课教师,更是一位没有架子的学者。他的科研实践精神诲人不倦,生活中他平易近人,关心学生,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导师。”这是徐小力执教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学生对他的评价。
在机电系统测控技术不断创新的旅途中,可以感受到徐小力对于科学创新的热爱和付出的精力。徐小力将以其孜孜不倦之心,继续在创新的道路上前进。
时间:2022-12-07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校有这样一位老师,学生评价他:“讲台上的徐老师不仅是一位授课老师,更像是一位没有架子的学者
- 12-07
- 让“0”和“1”拥有灵性
- “我做幻灯片时很注意美观,这样同学们看起来不会觉得很累。”正说着,一张淡蓝色海洋的图片出现在了我的面前,而在图片的后面是一双明
- 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