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公共数据开放背景下红色资源的数字化保护路径,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数承红韵”挑战杯团队继扬州江都调研后,近日走进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及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以“数字赋能红色基因传承”为主线,开展沉浸式调研实践。
图一渡江胜利纪念馆集体合影
数字寻踪·触摸革命脉搏
团队成员首站探访渡江胜利纪念馆。在“千帆竞渡”巨型浮雕前,讲解员通过“智慧导览屏”动态还原渡江战役场景,结合馆内“胜利之声”语音数据库,让历史档案中的电报、书信通过AI语音技术“开口说话”。“这些数字化展陈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了”,团队成员惊叹于馆方运用3D建模技术复原的“京电号”小火轮,通过扫码即可360°查看文物细节。
图二参观访渡江胜利纪念馆
在梅园新村纪念馆,周恩来等中共代表团成员的虚拟形象跃然屏幕,依托“红色云课堂”平台,参观者可穿戴VR设备“穿越”至1946年谈判现场。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英烈数字档案墙”更令团队驻足——滑动触控屏,每位烈士的生平故事、手迹影像即时呈现,后台数据系统实时统计参观者的互动轨迹,为后续策展提供精准参考。
图三梅园新村纪念馆集体合影
数据筑基·绘制红色图谱
调研发现,南京市已构建“红色记忆一张图”数字平台,将全市160余处红色遗址纳入GIS地理信息系统。团队现场体验“数字红途”小程序,输入“梅园新村”即弹出周边5公里内的红色遗址、特色党课路线及实时客流数据。“通过开放API接口,我们与文旅部门实现数据共享,高峰期可智能分流游客。”雨花台纪念馆信息部主任介绍。
图四参观梅园新村纪念馆
针对南京红色资源数字化现状,团队发放问卷8000余份。数据显示,78%的受访者通过数字平台获取红色文化信息,但存在“资源碎片化”、“互动形式单一”和“商业开发创新滞后”等痛点。在与南京市文旅局的座谈会中,团队建议建立红色资源元数据标准,开发跨场馆数字通行证系统,打造“线下参观-线上延展”的OMO体验闭环。
图五参观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智创未来·激活红色基因
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数字实验室,团队见证了AI修复技术对泛黄老照片的4K级还原。馆方表示,其目前正与高校合作开发“烈士数字孪生”项目,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智能问答系统,让观众可与虚拟英烈“对话”。“这种情感化传播正是数字赋能的精髓”,团队技术组长表示。
调研期间,团队同步采集三馆建筑点云数据2.6TB,为后续构建元宇宙红色展馆积累素材。“南京经验证明,数据开放不是简单的信息公开,而是构建文化传承的生态体系”,项目负责人总结道。据悉,团队将整合省内外调研成果,开发红色资源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模型,助力“数字中国”语境下的红色文化创新性传播。
此次金陵红色之旅,既是数字技术与红色记忆的深度对话,更是青年学子对初心的时代叩问。正如渡江战役浮雕上铭刻的“将革命进行到底”,“数承红韵”团队正以数据为舟,在红色文化传承的长河中破浪前行。
撰稿/张特 张思怡 胡思彤 方婷 蔡月旗
罗程迪 丁盈盈 王科妮 王容川 张俊彦
图片/张俊彦 王容川 王科妮 丁盈盈 罗程迪
蔡月旗 方婷 胡思彤 张思怡 张特
指导老师/杨以文 孙国锋 曾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