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蔡沙玲,陈梦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国各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为了深入探究居住地生态环境改善对居民幸福感的具体影响,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绿意盈心”项目组调研小队(以下简称调研小队),在国庆期间前往贵州贵阳,以南明河治理工程为例,展开了为期四天的实地调研活动。
10月1日,国庆佳节,举国同庆。在为祖国送上诚挚祝福的同时,“绿意盈心”调研小队从华中师范大学南湖小区北门出发,踏上了前往贵阳的旅程。经过近六小时的车程,小队成员顺利抵达贵阳北站。尽管贵阳的秋意已浓,气温降至10℃,但小队成员的热情却丝毫未减。在简短的休整和讨论后,他们为第二天的调研活动做好了充分准备。
图1 为调研小队在贵阳北站的留影图2为调研小队在贵州省委门口合影10月2日上午,调研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小队成员分为三组,以甲秀楼为中心,向南明河(甲秀楼段)四周辐射,开展问卷收集和访谈工作。为了覆盖更广泛的年龄群体,小队准备了纸质版和电子版的问卷。虽然一开始问卷的发放进展缓慢,但小队成员迅速调整心态,互相鼓励,逐渐进入了状态,顺利完成了任务。
在访谈过程中,小队成员尊重被访者的意愿,对于同意录音的被访者,他们确保访谈信息的准确与真实性;对于拒绝录音的被访者,他们则及时用笔做好访谈记录。访谈采用聊天、唠嗑的形式,拉近了与被访者的距离,使得被访者更愿意分享内心的真实想法。
- 队员有话说
撰写人:何润森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调研,学到的不是课本上冰冷的人印刷字体。好在我还有微不足言的感受,我总是告诫自己不要失去对生活的感受。由贵阳的所见让我产生了一些新想法想法。我很庆幸来到贵阳南明河进行实地调研。
今天虽四处奔波疲惫不堪,但还是略有收获。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社区志愿者们,谈到南明河生态和治理,他们侃侃而谈……还有一些当地的老年人们,谈到南明河,他们脸上总是洋溢着骄傲和自豪,“我就是要为我的母亲河放声歌唱”一位在河边高声歌唱的大爷说。
我从未如此发现贵阳如此广大,比书中更加具体的是起伏的山脉,条条宽敞的大路后仍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我们看不见的背后还在为南明河生态治理而努力……
撰写人:田雨琳
今天是我第一次在贵阳进行现场调研,虽然刚开始时受到一些人的拒绝,将我们误认为传销组织,但这个过程依然让我收获颇丰。
在与路过的游客交流时,我发现他们对贵阳的热爱同样深厚。虽然大多数人是来观光的,但他们愿意停下来参与我们的访谈,甚至帮我们拍照,这让我感受到一种社区的归属感。
在南明河边,我还遇到了两位志愿者,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分别是当地的党支部书记和团支部书记。特别是那位22岁的团支部书记,他刚从贵阳学院毕业,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与他们的交谈让我对社区的参与与治理有了新的理解。
- 访谈精彩片段
筑城广场河边的老爷爷“水和人的这种天然关系,人是离不开水的。人看到是水天然的一种心情就打开了,尤其是这一干净的水,就是很清澈的水,人的心灵就打开了,而且人眼睛对水这些,都有很放松的这种功能。所以说知道这种高不高兴,肯定高兴。”
坐在河边聊天的爷爷“这个是个长期的工程,不是说只是这段时间做好,源头治理不好,一样的还是污染的,每一个市民必须要做到东西不能乱丢,你不要乱丢垃圾,乱倒垃圾。”
调研第一天,小队共收集线上问卷和线下问卷共149份,同时完成了 11个访谈任务,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在听取社区工作人员的建议并考虑到访谈实际情况后,小队决定扩大调研范围,前往南明河上游继续开展调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