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信仰与非遗文化筑梦当代青年
新时代新机遇,盐城作为新四军重建军部发生地和历史文化名城,给文旅市场带来新一波热潮;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红色信仰与非遗文化筑梦无数当代盐阜青年。将盐城的红色元素和非遗文化相结合,不仅可拓展青年教育,也有利于发掘盐城红色非遗的多样可能,助力盐城文旅融合。
盐城红色记忆“别样红”
“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四军纪念馆时重要讲话,为当代盐阜青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掀开盐城“红色记忆”的面纱,共同回溯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盐城,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城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盐城人民所展现出的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构筑成为了中国革命不可或缺的重要摇篮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盐城作为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见证了新四军从初建到强盛壮大的历史过程,并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革命壮举。红旗飘飘,革命铮铮,从新四军在盐阜大地的英勇斗争,到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胜利之路,盐城的红色革命历史不仅仅是一段光辉的过去,更是激励当代青年不断前行的精神灯塔。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坚定信念、勇于担当的精神永远是盐城红色革命历史带给青年们最宝贵的财富。
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
盐城是一座拥有丰富非遗文化的城市。对于盐城人民而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远远超越了单纯技艺的传递,而是凝聚了盐城祖辈们跨越历史长河累积的智慧与深厚情谊。这些非遗文化有着深刻的历史烙印,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还与盐阜大地的红色革命精神紧密相连,不仅纵向扩大了盐城的文化内涵,也为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提供了重要载体。淮剧,作为苏北江淮平原的重要戏曲剧种,其剧目中不乏反映革命题材的作品。在盐城经典的淮剧中,《宋公堤》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剧艺术地再现了原阜宁县县长宋乃德率领新四军和当地民众,在日伪围困下历经艰难奋战,筑成近百里拦海大堤的感人故事。宋乃德领导盐阜人民齐心协力修筑大堤的壮丽篇章真实反映了盐城地区的革命历史和人民的无畏斗争精神,更是对盐阜人民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精神的颂扬。为了更好发扬和传承淮剧事业,盐城市还通过立法来保护淮剧文化。《盐城市淮剧保护条例》的施行,进一步促进了淮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得这一红色革命的重要文化载体在当今社会得以传承和发扬。
除了淮剧,盐城的杂技艺术也与红色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湖县的江苏省杂技团作为中国南派杂技的代表,历史悠久,创作了多部与红色革命相关的杂技作品。其杂技剧《芦苇青青菜花黄》就融铁军精神、运河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一体,通过杂技艺术的形式生动展现了盐城地区的革命历史和人民斗争精神。
此外,盐城还有众多其他非遗项目。东台发绣作为一种传统工艺,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能通过创作红色主题的绣品来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尤其是新四军精神。
非遗熠熠,传承生辉。青年人传承非遗文化,是联系古今,是铭记历史,更是面向未来。通过传承古老非遗,不仅能够让后人了解并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更能在现代社会中激发青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非遗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青年个人成长的磨砺和锻炼,它要求青年们具备敏锐的时代洞察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超前性的创新思维和脚踏实地的实践能力。这些带有红色革命印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因此,全社会应该高度重视盐城红色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为青年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去接触、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打造实践舞台唱响“主旋律”
在现代社会,革命对于青年学生具有重要的精神浸润和教育意义,而文化又是提升青年素质教育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节。革命像那奔腾的大江,激烈又猛进,冲刷旧世界的桎梏,带着不可阻挡的力量在青年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而文化就像那潺潺的流水,细水长流,滋养心灵。二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相遇、交织,互助融合,互相成就,共同谱写着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让红色信仰与非遗文化联系起来,不仅为革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新渠道新方法,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而且能够帮助经典非遗以一种创新方式传承在世,赋予其独特的内涵。对于两者的融合创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用非遗技艺设计红色产品。盐城的淮剧文化历史悠久,也有关于红色革命的故事;在当下,我们要继续设计红色话剧,可以采用沉浸式、互动式、3D特效等广大青年喜闻乐见的创新创意形式,跟上时代步伐。二是开展“非遗红色文化主题”研学游和展览会。积极与盐城本地政府、学校、旅行社、纪念馆和博物馆合作,开发针对性旅游路线,让青年接受革命教育和非遗文化熏陶。三是培养新时代红色非遗传承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融合多领域产业进行学习实践,这关乎到非遗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及红色文化的弘扬;盐城政府应大力支持传承人的培养,在中小学开展普及教育,在高等院校开设专业课程,特别对于致力于非遗传承的新一代青年应保障他们的就业。
红色信仰与非遗的融合发展在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二者的有效结合开辟了传播的新渠道。同时它为盐城文旅的发展注入新活力,革命与非遗的创新结合势必会吸引外地游客的到来,如果政府能在此基础上出台相关政策和加强宣传,定将助力盐城文旅事业发展壮大。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而红色信仰与非遗文化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动力。在非遗发源地建设非遗馆、完善非遗文化产业链;在红色旅游资源周边开发餐馆、主题民宿等能够助力地区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必定会困难重重。观大局,方能行而致远,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看待红色革命和非遗文化的融合,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和特点,以实现文化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共享。在助力盐城本土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各单位要制定长远规划,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确保融合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在融合的目标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性的保证,激发青年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坚定的立场和民族自信心,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文化传承的实践中去。同时也要注意非遗的选取,把“有可能、可实施、有意义”贯彻融合创新的全过程,明确开发强度和利用方式,避免过度开发和无序利用;坚持创意在先,积极探索数字化展示、虚拟现实体验等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思维。
红色渲染标杆,非遗彰显底蕴。盐城是一座可以让人“慢下来”的城市,在这里人们可以“打开心扉”感受她的红色文化和非遗传承,回溯时间的长河,寻找内心的本我。红色和非遗共同构筑了盐城鲜明而深刻的城市形象,在盐城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烙有红色印记与非遗文化,两者璀璨光辉相织相融,共同谱写着“大美盐城”。
青年逢盛世,当立鸿鹄志。红色文化是激励当代青年无畏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力量,青年要以红色文化接续前行的力量,立大志、行致远、创辉煌。
(段芷煜,盐城工学院本科生;段黄蕊,盐城工学院本科生;张鹏,盐城工学院本科生;陈恬畅,盐城工学院教师、盐城黄海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为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非遗文化赋能盐城红色研学旅游发展研究”<202410305012Z>阶段性成果)
作者:段芷煜 段黄蕊 张鹏 陈恬畅 来源: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红色信仰与非遗文化筑梦当代青年
- 新时代新机遇,盐城作为新四军重建军部发生地和历史文化名城,给文旅市场带来新一波热潮;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红色信仰与非遗文化筑梦无
- 08-14
- 瓏岱酒庄:风土之韵与匠心酿造
- 在山东蓬莱的东南陡坡上,瓏岱酒庄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这里不仅是葡萄酒的殿堂,更是“三下乡”政策下农
- 08-09
- 大学生毕业去向与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 针对本次调查的主题和研究目标,我们首先需要确定调查的对象群体。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将调查对象定为某高科技企业的客户群体。这一群体
- 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