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了全面部署,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023年7月10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青春筑梦,吉往开来”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双一村,对村内政策推行现状、经济发展情况、人民生活水平进行走访调研和分析,探寻双一村乡村振兴之路。

(图为实践团达到双一村合影 沈可鉴供图)
当日下午一点,在达到双一村后,立刻前往村委会了解村内基本情况。通过和工作人员的交谈,了解到双一村最大的特色是水质优越,毛竹资源丰富。由于当地老龄化问题严重,绝大部分青壮年离开村子,去往大城市发展,该地政府对留守老人服务保障政策全面完善。以“幸福邻里”为主要公益性服务中心,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免费三餐,以及台球室、棋牌室、健身房、儿童活动区等娱乐设施,每年会举办公益性的节日活动,提供免费的食材增加节日氛围,例如打糍粑、包粽子等。并定期举办义诊来确保老人身体健康。

(图为实践团与村委会工作人员交流 沈可鉴供图)
双一村毛竹资源丰富,在塑料制品还未普及的年代,双一村以加工竹制用具为主要经济来源,现如今只有竹编成为了最富盛名的艺术品,其他均已没落。走访双一村的非遗梦熊竹编,了解到梦熊爷爷是竹编非遗传承人,他编的竹编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用着他编制的竹篮子竹篓子,不少外地游客也不远千里慕名而来,曾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斯先生参观,浙江省省长李强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亲自来考察。
中国人喜欢竹子,不仅仅是因为古人歌颂其虚怀若谷高风亮节的品质,更多情感来自于自古与竹同居的烟火生活。在梦熊爷爷给实践团展示竹编的工艺步骤时,不断感叹祖先对于万物生命的感知力与创造力,以竹子的韧性编织出美妙的生活用具,也编造出更美好的生活。在非遗传承人这一身份上,实践团被“择一事做一生”的执著感动,明白了竹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需要在弦歌不辍,思接千载的传承中,让其变得更加芬芳醇厚,需要将其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凝聚民族精神,增加民族认同。

(图为实践团与梦熊爷爷交流竹编文化 李奇缘供图)
在经过实践团的调研整合资料,基于双一村旅游资源丰富,推广手段少;毛竹资源丰富,毛竹产业形式单一;村中年轻人多在城里发展,缺少新鲜血液;大众缺少一个了解乡村旅游资源的渠道等痛点问题,实践团准备开发 “数字双一”旅游资源整合平台,利用互联网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平台基于用设计推动乡村振兴的理念,用当代大众的审美整合双一村的旅游资源,结合建筑和园林专业对双一村的数字模型进行搭建,以VR或全景的形式展现,使大众在线上即可查看双一村的全貌以及农副特产等。

(图为实践团利用无人机观察乡村全貌 沈可鉴供图)
因此,在采访之余,实践团还利用无人机观察双一村全貌,进行数字建模和VR虚拟现实场景制作。该项目能够助力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以有效推广及合理利用;加快乡村振兴数据化科技建设;推动实现智慧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村特色旅游经济产业发展,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等。
此次下乡,切实感受大学生助力乡村发展,需要主动把自身梦想融入乡村发展中,立足实际,从每一件群众关心、牵挂的小事出发,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把小行动汇聚成大力量,用大力量成就大梦想,用我们的所学,回馈我们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