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阳中信重工老员工身上探寻工匠精神
多彩大学生网8月7日洛阳电(通讯员 常欣蕊)7月4日,洛阳师范学院“走访工业遗产,寻找城市记忆”探寻新中国工业化历程实践队在洛阳重庆路二社区居委会采访数位中信老员工,倾听老一辈奋斗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感受老一辈敢打敢拼、无私奉献的工匠精神。
河南洛阳中信重工作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修建的重点工程之一,成立至今,经过6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公司先后创造出国内乃至世界“第一”“首创”“之最”纪录。在这些荣誉背后,是老一辈大国工匠的不断付出和努力。
焦裕禄精神代代相传
中信重工老设计师,焦裕禄同志的同事,已经84岁高龄的王老先生将那段同焦裕禄一同工作的往事同我们娓娓道来:王老先生曾在乌克兰学习设计矿井提升机,后来设计了第一台大机器,当时王老先生是团支部书记,同时也提供技术方面的工作,焦裕禄是车间主任,他们一起号召大家不要休息,不要过春节,来完成大机器生产工作,这是我们国家生产的第一台机器,当时实施二四六战略,就是二月份设计,四月份攻克,六月份生产,十二月份生产完成,最后我们实现了这样的要求。
王老先生同焦裕禄同志相处感触颇深。他这样回忆道:第一,焦裕禄同志非常关心我们所有员工,当时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焦裕禄同志就劝他说,小王啊,你拿一个资料袋,当枕头休息休息。第二,焦裕禄同志非常能吃苦,以身作则,即使是在自己身体有非常严重的肝病的情况下,焦裕禄坐这个藤椅,他就在肝那里顶了一个东西,为了止疼把这个藤椅都顶破了,真的很刻苦。虽然他是领导,但是有什么工作的话,他不命令谁去干,自己先去干,发挥榜样作用带头去做、以身作则。第三,焦裕禄同志非常虚心好学,有创新精神,他经常说,吃过别人的馍,嚼着没味道。最后,焦裕禄同志严格服从组织安排,组织让他去哪里就去哪里。王老先生谈到焦裕禄原来是山东的,因为当时工业建设需要来到洛阳,之后又去哈工大学习,再后来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让他去开封去治沙,虽然他身体不好但是二话不说就去了。
王老先生本人的创新精神,就是向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王老先生当时模仿苏联的一个机器,但其实那个设计是有问题的,而且那个机器准度也不行,然后他就一直反复磨合改造,最后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组织派他去瑞典去德国学习,引进先进技术,他吸收过来好的,适用于中国生产基本情况的。有了电脑技术后,他与时俱进,自己学习五笔输入法还用电脑去制作二维三维的设计图模型。
对于现在社会上存在的很多年轻人不想当工人、技术人员的现象,王老先生这样回答,“其实无论干什么,干一行爱一行,然后专一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自己努力都是好的。”
哪里需要哪里搬
已经88岁的老家辽宁的中信重工老员工张老先生,中信90岁老员工的儿子、也是中信退休职工的牟先生,同王老先生一样都多次强调要服从组织安排。
王老先生认为除了要服从组织安排,还要不计名利和创新,不能墨守成规,不管人家反对也好,赞扬也好,只要对工作有利,对国家有利,我就要坚持干。张老先生在中信做物资供应做了十年,在车间干了十年,在厂里面又干了十年。他说,“对于他而言,他就是一块儿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服从安排,服从命令。”牟先生对我们青年人提出了期盼和嘱托:未来需要靠你们年轻人去拼去干,你们一定要牢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你们要好好学习,还要把父母照顾好,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这是你们年轻人每个人身上都应该具备的。
实践队员王琪鑫在实践日记中这样写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学习老一辈们的无私奉献、创新创造、艰苦奋斗、严格服从组织安排等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作者:常欣蕊 来源:洛阳师范学院常欣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