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社交媒体时代正能量传播的社会价值与实现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10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摘要:本论文聚焦社交媒体时代的正能量传播现象,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与数据统计等方法,系统探讨正能量传播的内涵、社会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环境下正能量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在舆论引导、价值观塑造、社会凝聚力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针对当前存在的信息碎片化、传播失真等问题,提出优化传播内容、创新传播形式、完善传播机制等策略,以期为促进社交媒体正能量传播、营造健康网络生态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社交媒体;正能量传播;社会价值;传播路径;网络生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与社交互动的主要渠道。据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用户规模已达10.91亿,社交媒体的普及率和使用率持续攀升。在这一背景下,正能量信息的传播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认知与行为,更对社会舆论环境、价值导向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研究社交媒体时代正能量传播的规律与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交媒体依托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发布与快速扩散。正能量事件或内容一经发布,可在短时间内通过用户的转发、分享,迅速形成传播热点,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其用户基数庞大,不同年龄、地域、职业的人群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正能量信息借助平台算法推荐和社交关系链,能够触达海量用户,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传统媒体不同,社交媒体赋予普通用户信息发布和传播的权利。政府机构、媒体平台、企业组织、自媒体账号及个人用户均可成为正能量传播的主体,形成多元主体协同传播的格局。并且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传播过程中的参与者。通过点赞、评论、转发、二次创作等方式,用户与传播主体及其他用户之间形成双向互动,增强正能量信息的传播效果和感染力。
在突发事件或热点舆情中,权威媒体和官方账号及时发布真实、积极的信息,能够有效引导舆论走向,避免谣言扩散,维护社会稳定。例如在自然灾害救援报道中,社交媒体对救援进展、感人故事的传播,凝聚了社会力量,传递了希望与信心。正能量内容如道德模范事迹、传统文化传承、公益行动等,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短视频平台上“最美教师”“抗疫英雄”等主题内容,激发了公众的情感共鸣和学习热情。社交媒体通过传播正能量,将具有共同价值追求的用户连接起来,形成虚拟社群。在社群内,用户分享观点、互相支持,增强了群体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借助社交媒体,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发展成就等正能量内容得以向世界传播,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如李子柒的短视频通过展现中国传统田园生活,向全球观众传播了中华优秀文化。
然而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特征,正能量内容往往以简短图文、短视频形式呈现,缺乏深度解读和系统阐释,难以让用户形成全面、深刻的认知。部分用户为追求流量和关注度,对正能量事件进行夸张演绎或断章取义,导致信息失真;一些正能量内容被包装成娱乐化形式,削弱了其严肃性和教育意义。社交媒体算法基于用户兴趣偏好推送内容,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导致正能量信息的传播范围受限,难以触达不同圈层的用户,还可能过度倾向于娱乐化、商业化内容,挤压正能量信息的传播空间。此外部分自媒体账号和个人用户在传播正能量信息时,缺乏专业的信息筛选和核实能力,甚至为博眼球发布虚假正能量内容,损害了正能量传播的公信力。
为解决上述问题,传播主体应加强对正能量素材的挖掘和加工,结合社会热点和用户需求,制作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的内容。例如通过专题报道、系列纪录片等形式,对正能量事件进行全方位解读,同时严格审核信息来源,确保正能量内容真实可靠,避免过度渲染和虚假包装,维护正能量传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还应综合运用图文、音频、视频、直播、虚拟现实(VR)等多种形式,增强正能量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利用VR技术还原红色革命场景,让用户沉浸式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并且可以发起正能量主题创作活动,引导用户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分享身边的正能量故事,形成全民参与传播的良好氛围。平台方也需调整算法规则,增加正能量内容的推荐权重,打破“信息茧房”,扩大正能量信息的传播范围,建立人工审核与智能算法相结合的内容筛选机制,确保传播内容的质量。同时政府、媒体、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应加强合作,形成正能量传播合力,例如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引导,媒体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内容制作,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传播活动。针对自媒体账号和个人用户,开展信息传播规范、内容创作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对积极传播正能量、影响力较大的账号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正面榜样,引导更多用户参与正能量传播。
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关于社交媒体传播、正能量信息等相关文献,梳理理论成果和研究现状;选取“感动中国”人物报道、河南卫视传统文化节目网络传播等典型案例,分析其传播策略和效果;利用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工具,对正能量内容的传播量、互动量、用户反馈等数据进行统计,量化评估传播效果。通过对100个正能量传播案例的分析发现,采用多媒体融合形式的内容,其平均传播量比单一图文形式高出40%;经过算法优化推荐的正能量内容,用户触达率提升35%。同时,用户调研显示,85%的受访者认为正能量内容对其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社交媒体时代,正能量传播已成为塑造社会舆论、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力量。尽管当前传播过程中存在信息碎片化、算法局限等问题,但通过优化内容、创新形式、完善机制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正能量传播的效果和社会价值。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在正能量传播中的应用;深入分析不同年龄、地域用户对正能量内容的需求差异,实现精准传播;同时,加强对国际社交媒体平台正能量传播策略的研究,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作者:林悦、许舒颖、彭心羽、卜妍蓉、王梓涵、杨婷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五届“我是演员”戏剧展演顺利开幕
  • 医药信息工程学院开展2025年“读懂中国”活动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