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总有一些精神如星辰不灭。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兰州大学“知行兰韵”志愿宣讲团携遵义会议精神,深入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小学,开启了一场跨时三个月、贯穿整个学期的红色教育深耕行动。通过理论课堂、艺术浸润、实践陪伴三重维度,团队将“信仰的种子”播撒进全校百余名小学生的心田,更探索出新时代青年赋能乡村教育的生动路径。
一、以史为舟,于理论课堂叩响精神之门
“同学们,如果你们是当年的小红军,会怎么选择行军路线?”课堂伊始,志愿者抛出的问题瞬间点燃思考。通过情景模拟、文物图片展等互动形式,遵义会议“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核心思想被转化为孩子们能感知的抉择故事。
理论教育的深化,在第二环节迎来更具象的落地——红色主题知识竞赛。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抢答,志愿者认真批改试卷并评分。通过竞赛,红色记忆深深扎根于孩子们心中,优秀答题者更收获了团队的特别表彰。热烈的掌声中,团队成员为竞答优胜者颁发奖状和文具奖品。孩子们手捧荣誉证书,脸上绽放出自豪的笑容。这一刻,红色精神与青春担当交相辉映。
二、以艺为桥,在声色光影中触摸历史温度
“当看到红军战士冒雪翻越夹金山时,我的鼻子酸了。”五年级学生王梓涵在观影笔记中写道。团队精选的《遵义会议》《长征》等纪录片片段,将书本上的铅字化作屏幕中的风雪与呐喊。
艺术共鸣不止于单向观看:
红歌传唱中,《红星歌》《遵义会议放光辉》的旋律被逐句拆解,志愿者用“歌词中的地理密码”“旋律里的历史情绪”等解读,让童声合唱成为情感共鸣的载体;
三、以心为灯,让教育扎根于双向奔赴的土壤
“哥哥,张闻天爷爷后来还去了哪里?”课间被追问历史细节的志愿者意识到:红色教育真正的成效,藏在孩子们自发的探索欲中。团队遂将“碎片化陪伴”纳入课程设计——利用午休时段开设“红色故事小讲坛”,根据学生兴趣拓展四渡赤水、遵义战役等内容;操场上的老鹰捉小鸡游戏,也被巧妙改编为“护送小红军过草地”的情景互动。
这种浸润式陪伴,在期末的“红色成长档案”中显露出痕迹:超过80%的学生能完整讲述遵义会议核心精神,60%的家长反馈孩子开始主动查阅红色书籍。“教育不是单行道,而是用火苗点燃火苗。”校长在反馈信中如是评价。
四、以行证道,从乡土实践中探寻传承新径
2025年1月15日的结课仪式上,一面绣有“关爱学子,传递红色力量”的锦旗,将活动推向高潮。这面由西果园小学师生共同赠予的锦旗,既是对89天教学实践的总结,亦是对青年担当的期许。
于团队而言,这场实践的价值远超预期:
在方法论层面,积累形成“理论讲授+竞技激励+艺术唤醒+陪伴滋养”的四阶红色教育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