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纷呈展芬芳,民族一心创辉煌——兰州大学“红榴花”守爱边陲实践团队实录之民族文化专题
马关县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下辖县,主要有苗族、壮族、彝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2024年7月19日至24日,“红榴花”守爱边陲实践团队主要前往马洒村、腊科村、阿娥新寨村、杨茂松村等少数民族村寨进实践观察,了解民族的信仰、饮食、服饰等相关文化。
第一站:马洒
马洒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马关县最大的壮族聚居村寨。 “马洒”在壮语中意为“纸马”。人们认为纸马可以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如今,马洒加大宣传力度,在政府的支持下,翻新基础设施,推动经济转型,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在原本风景秀丽清新的基础上,完善人文设施建设,已然成为当地出名的旅游地。第二站:
腊科村
腊科村位于大栗树乡西北部,居住着汉、彝、苗等民族。腊科传统古村落被潺潺溪流环抱,村内有石板铺面、画图雕花、古色古香的"一颗印"合院建筑,以及新建的文武状元府、同心光场、福寿广场等文化设施。墙缝中生长的多肉,颜色艳丽的花朵,潺潺流动的小溪,无一不展现了当地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由于当地气候干燥、气温较凉,以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育孕了当地特色美食﹣﹣腊科火腿,在对当地居民的采访中,团队也了解到近年来村庄的巨大变革,同时也有幸参观了居民家中悬挂在熏烟之上的火腿,那肥硕的火腿好像也在无声地诉说着居民的喜悦。
第三站:阿娥新寨村
阿娥新寨村是马关县仁和镇的一个下辖村,村子以其独特而鲜明的壮族文化以及技艺精湛的木版画闻名。
阿娥新寨村中的壮族信奉青蛙以及葫芦,这两种信仰都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链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文化纽带,
阿峨新寨村壮族农民版画独具特色,属木刻版画,主题鲜明,风格独特,工艺古朴,构图细腻且千变万化,刀法粗犷,既继承着传统的民族民间美术创作工艺及特色,又不乏现代专业绘画元素,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气息,民族风味纯正,有很强的感染力。
我们有幸采访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阿娥壮族版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卢正林先生。卢先生向团队介绍了木版画的相关知识,带领团队参观了阿娥版画创意研究中心。创意研究中心中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木版画主题,而且提供版画体验等服务。这里既有新生代青年学子的作品,也有大师的佳作,既能够感觉到传统版画的古朴与厚重,也能感受到新一代版画的活力与生机,感受到版画永流传的生命力,感受到文化一脉相承,创新性发展的脉络。
第四站:杨茂松村
杨茂松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村落,村民中布依族占比为94.6%,文化特色鲜明。
据村支书罗开光介绍,今年来,在脱贫攻坚政策以及乡村振兴政策的帮扶下,当地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基础设施翻新,进行经济转型,对当地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宣传,人民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除此之外,团队着重了解了布依族的四月初八牛王节等传统习俗,以及非遗蜡染、刺绣技术。在罗书记以及布依族人的带领下,团队前往村民家中详细了解刺绣技术。布依族刺绣的内容十分丰富,绣法多样,题材广泛,产品图案大方,生动形象、色泽鲜明,针脚均匀,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让人赞叹不已。据村民介绍,如今在一些重大场合中,族人仍然会穿着传统服饰,在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记忆的同时,也是对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朝气蓬勃,有着独特的风味,是中华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新时代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文化走进大众视野,走进人民生活,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越来越受重视,成为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我们相信,少数民族文化将会继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